刘回堡
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东晋义熙十四年(417),勃勃以子璝“率骑二万南伐长安,……义真遣龙骧将军沈田子率众逆战,不利而退,屯刘回堡”。即此。
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南。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赫连勃勃遣其子向长安,至渭阳,沈田子退屯于此。
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东晋义熙十四年(417),勃勃以子璝“率骑二万南伐长安,……义真遣龙骧将军沈田子率众逆战,不利而退,屯刘回堡”。即此。
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南。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赫连勃勃遣其子向长安,至渭阳,沈田子退屯于此。
明洪武九年 (1376) 改武冈府置,属宝庆府。治所即今湖南武冈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武冈、新宁、绥宁、洞口等县及城步苗族自治县地。1913年改为武冈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武冈路为武冈府。九年降为
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1阳江县: 斜岭 “在县东九十里。昔为官道所经,蹊径险恶,盗贼藏聚。正德九年,改营通道,避险就平,人以为便”。
又名沙留汀、沙滔甸、沙垒浅滩、曹妃殿。即今河北滦南县南渤海中曹妃甸。附近有数滩时隐时显于水面。清光绪 《滦州志》 卷7: 曹妃甸 “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甸系沙坨,东西长七里余,
自河北石家庄至沧县(今沧州)。清末以来几经动议修筑此路,但屡议屡辍,一直未能动工。1920年华北大旱,北洋政府以工代赈,募灾民修筑此路,路基已修成,但因无钱购买轨料,路基无法铺轨,改为汽车路。
亦作赵鄣。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秦昭王四十七年 (前260),秦将王龁 “陷赵军,取二鄣四尉”。《正义》 引 《括地志》: “赵鄣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四十里绵虒镇。地节二年 (前67) 属蜀郡。东汉改为绵虒道。
为古黄河支津。故道西起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东至开封市境内合古蒗荡渠。《水经·阴沟水注》:“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东南至大梁,合蒗荡渠。”是蒗荡渠分河水的渠道之一,故亦为蒗荡渠的另一名称。《水经·汳水注
北宋元丰六年(1083)置,属诚州。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明置收溪寨巡司。《方舆纪要》卷82靖州通道县:收溪寨,“《志》云,州至广西融县,古无通途。宋知诚州周仕隆,始遣人由收溪小径趣广西,观山川
唐大历三年(768)改临源县置,属桂州。治所即今广西兴安县。《寰宇记》卷162兴安县:“土将万重光诱临桂等九县构逆,唯临源县独守臣节,改为全义县。”五代晋开运三年(946)改为德昌县。南汉复为全义县。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东、西二道。江南西道辖原江南道中部之地,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管辖宣、饶、抚、虔、洪、吉、袁、郴、鄂、岳、潭、衡、永、道、邵、澧、朗、连等州。辖境约当今江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