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山
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明史·地理志》黎州守御千户所:“东有冲天山。”《方舆纪要》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冲天山在“所东八十里。险绝无路,仅通樵采。古碑云:沉黎界上,山林参天,岚雾晦日,谓此山也”。
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明史·地理志》黎州守御千户所:“东有冲天山。”《方舆纪要》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冲天山在“所东八十里。险绝无路,仅通樵采。古碑云:沉黎界上,山林参天,岚雾晦日,谓此山也”。
一名文竹山。在今湖南新宁县东十五里。南朝梁置扶阳县以此名。《明一统志》卷63宝庆府:扶阳山“上有石床,四面绿竹扶疎,常随风委拂”。
在今河北乐亭县南七十里月坨岛。《方舆纪要》卷17乐亭县:月坨“形如半月。《志》云:白绿洋沟入海四十里即月坨也,在巨浸中,广数十顷,其间草木繁植,雉兔充斥。冰合时,居民尝射猎于此,泮则掉艇樵采,为利甚厚
在今四川大邑县西凤凰山凤凰禅院背后。《清一统志·邛州》: 凤凰山 “在大邑县西八十里。有药师岩、虎擘泉、骑鲸柏诸胜”。药师崖石刻始凿于唐开成二年 (837),其后五代、宋、元、清均曾增刻。石刻全长15
在今福建尤溪县西。《方舆纪要》 卷97尤溪县: “凌霄洞在县西五十里。山崖壁立,惟一窦可跻。宋绍兴三十年,寇乱,乡人赖以免难。”
清乾隆二年 (1737) 改山海卫置,属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山海关。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移治今抚宁县东北海阳镇。1954年废。古旧县名。清乾隆二年(1737
①唐置,即今云南通海县。为控制今滇南一带的重地。南诏于此置通海城。②北宋置,属虹县。在今安徽泗县东二十六里通海乡。据传有一泉眼,曾流出海螺、海鳝化石,以为泉通东海,故名通海。为唐宋汴河沿岸重镇。③即今
在今湖南平江县北。《方舆纪要》 卷77平江县: 昌水在 “县北八十里。出幕阜山,西南流山涧中,有巨石,水绕其旁,形类昌字,因名。又南合汨水”。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104电白县 “宝山” 条内: “鉴山在县北三里。旧有银坑。下有溪,澄澈如镜,即鉴江之源也。”
即便门桥。在今陕西咸阳市南渭河上。《三辅黄图》 卷6桥: “便门桥,武帝建元三年初作此桥,在便门外,跨渭水,通茂陵。” 注曰: “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值,因号便桥。”即“西渭桥”。
明置,即今广西贺县东北桂岭镇。《清一统志·平乐府二》: 桂岭营 “在贺县东北。明万历间于桂岭适中要地,建立大营,设守备驻守,分防十三营。今于桂岭、赖村、停歇、龙水、大讷、黄峒、牛瑞、石牛等八营,分兵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