偪阳
又作傅阳。西周春秋东夷小国。妘姓。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南五十里侯孟。《春秋》: 襄公十年(前563),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梦于柤,“遂灭偪阳”。《穀梁传》 作傅阳。秦置傅阳县。
古国名。西周、春秋东夷小国。又作傅阳。妘姓。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南。《春秋》襄公十年(前563年):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楚于柤,“遂灭偪阳”,为宋邑。秦置傅阳县。
又作傅阳。西周春秋东夷小国。妘姓。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南五十里侯孟。《春秋》: 襄公十年(前563),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梦于柤,“遂灭偪阳”。《穀梁传》 作傅阳。秦置傅阳县。
古国名。西周、春秋东夷小国。又作傅阳。妘姓。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南。《春秋》襄公十年(前563年):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楚于柤,“遂灭偪阳”,为宋邑。秦置傅阳县。
①清置,即今辽宁西丰县东南红石砬子。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51:“红石砬子卡路在英峨边门外。”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屯。即今吉林桦甸市东红石镇。因江边石砬子呈红色而得名。
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六郎关乡。《清一统志·郧阳府》:六郎关“在郧西县西南一百七十里。旧上津县南六十里”。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讷河市西南讷谟尔河下游一带 (一说在今吉林省桦甸县境内)。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今黑龙江省讷河东讷谟尔河下游。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即今贵州黄平县东南黄飘乡。清同治八年(1869),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在此设伏,经过五昼夜激战,清军一万八千余名全部被歼。史称 “黄飘大捷”。
即今湖北麻城市北之白塔河,为举水正源。《水经·江水注》: 垂山水 “北出垂山之阳,与弋阳淠水同发一山,故是水名之。水之东有南口戍,又南径方山戍,西流注于举水”。
①在今湖南黔阳县境。《方舆纪要》 卷81黔阳县 “镡城废县” 条下: “ 《志》 云,县有诸葛古城二: 一在城 (今黔城镇) 南四十里,其地有卧龙岭; 一即城东九十里之安江堡 (今黔阳县治),俗亦谓之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飞来峰下。相传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葛仙翁得道于此。宋《淳祐临安志》卷8引《舆地志》曰:“有石洞, 彻浙江下,过萧山, 有采石乳者, 入其洞, 闻波浪之声。”
又名木渠。在今湖北宜城市东。《水经·沔水注》:“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在今湖北省南漳县东
①即邘。商、周封国。金文作噩。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史记· 殷本纪》: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裴骃 《集解》 引徐广曰: “一作邘,音于。野王县有邘城。” 周武王灭殷,封子邘叔于此。②西周
唐天宝初 (742) 改长城县置,属姚州。治所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南二十八里七街。《寰宇记》 卷79泸南县: “以在泸水之南为名。” 天宝后废。古县名。唐垂拱元年(685年)置,治今云南省大姚县南。以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