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伏牛山

伏牛山

①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南十五里。《魏书·地形志》:刈陵县有伏牛山。唐景云三年(712)黄龙见于此。

②在今山西沁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43“铜鞮山”条下:伏牛山“山有龙泉,漳河源出焉”。《清一统志·沁州》:“昔人见神牛隐此,故名。”

③即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七十里。宋《嘉定镇江志》卷6“伏牛山”条引《南徐州记》:“蒜山北江中有伏牛山。”《新唐书·地理志》 润州土贡:“伏牛山铜器。”《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伏牛山“即金山。唐亦谓之伏牛山”。

④在今江西南城县西北盱江西岸。《清一统志·建昌府一》:伏牛山“在南城县北四十里。临江,下有市”。

⑤即天息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元和志》卷6汝州鲁山县:“天息山,一名伏牛山。”《明史·地理志》嵩县:“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岭,汝水出焉。”

⑥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隋书·地理志》彭水县:“有伏牛山,出盐井。”《元和志》卷30彭水县:伏牛山“在县北一百里。左右盐泉,今本道官收其课”。《寰宇记》卷120彭水县:伏牛山“在县东一百里。左右有盐泉。州人现置灶煮以充军用”。明、清时盐井之泉甚盛。


(1)在河南省西南部。西接熊耳山,东至方城缺口,呈西北—东南走向,为秦岭东段重要支脉。海拔多在 1500 米以上。最高峰鸡角尖(在西峡县东北边境),海拔 2212.5 米。玉皇顶(2212 米)、老君山(2192 米)、石人山(2153 米)、摩云垛(2075 米)等亦为著名高峰。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两侧多为变质岩,主脊尖峭,北陡南缓,山势向东南降低。方城县东北南长约20千米,宽约8~15千米的“方城缺口”,为沟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天然通道。黄河、淮河与汉水分水岭。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气候、土壤、植被具南北过渡特点。胜迹有仙人洞、香岩寺、杏花山猿人遗址等。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2)即“氐父山”。


猜你喜欢

  • 沛溪场

    北宋置,属融州。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寰宇记》卷166融州:沛溪场在“西北一百八十里。本融水县沛溪洞,以其偏远,输赋甚艰,故置场以便于民”。

  • 武连县

    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武功县置,属安都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八十里武连镇南五里。隋属普安郡。大业九年 (613) 移治今武连镇。唐武德初属始州。先天二年 (713) 属剑州。天宝初属普安郡。

  • 白洑镇

    亦作白伏巡。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寰宇记》卷146潜江县:“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洑。”即此。北宋乾德三年(965)置潜江县于此。

  • 北上洛郡

    南朝宋置,属梁州。治所在北上洛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梁改为南洛州。南朝宋侨置,治北上洛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属梁州。辖境不详。梁改置南洛州。

  • 垂陇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春秋》:文公二年 (前625),“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东汉末置荥阳典农都尉于此,故又名都尉城。又称垂敛。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

  • 高镇

    在今福建德化县西北。明置高镇巡司于此。万历末废。(1)镇名。在陕西省横山县东南部、小理河北岸。面积250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家沟,人口1120。清初以姓氏、地形得名高家沟,1946年

  • 小梅隘

    在今浙江龙泉市西南小梅镇。《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小梅隘在“县南小梅岭上……为入闽之间道,正统中设隘于此”。

  • 南隆州

    唐武德六年 (623) 改隆州置,治所在隆平县 (今越南河山平省山西)。贞观元年 (627)废。

  • 佑宁寺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在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五十乡。藏语全称“郭隆弥勒洲寺”,简称“郭隆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初建嘉色寝宫、大经堂及一部分僧舍

  • 泸津关

    唐置,属会川卫。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南金沙江东岸。《新唐书· 地理志》 会川县: “有泸津关。” 《寰宇记》 卷80 会川县: 泸津关 “关上有石岸高三千丈,四时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人冲之死。非此时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