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蛮山
①亦作乌鸾山。在今广西柳城县南。《舆地纪胜》卷112柳州:乌蛮山“在柳城县(今凤山镇)南五里。临大江,下有潭水湛而深”。《清一统志·柳州府》:乌蛮山“在柳城县南二里。高耸临江,全身皆石,青白相间,形如翔鸾。自县西关渡河望之,首尾双翼俱全。下有深潭,澄泓沏底”。
②一名乌浒山。在今广西横县东六十里。《寰宇记》卷166宁浦县:“乌蛮山在州东八十里。乌蛮所居。”
即“乌浒山”。
①亦作乌鸾山。在今广西柳城县南。《舆地纪胜》卷112柳州:乌蛮山“在柳城县(今凤山镇)南五里。临大江,下有潭水湛而深”。《清一统志·柳州府》:乌蛮山“在柳城县南二里。高耸临江,全身皆石,青白相间,形如翔鸾。自县西关渡河望之,首尾双翼俱全。下有深潭,澄泓沏底”。
②一名乌浒山。在今广西横县东六十里。《寰宇记》卷166宁浦县:“乌蛮山在州东八十里。乌蛮所居。”
即“乌浒山”。
亦名三水河。即今陕西旬邑县东南马栏河、三水河。《清一统志·邠州》:邠水“在三水县南。源出鄜州宜君县竞窝山,西南流径县城南,又西南流四十里入泾水。 一名师水。又名三水河。灌溉所资也”。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山之支岭。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 “鼋头山,一名鼋山。在洞庭山之东麓,有石闯出如鼋首,相传以名。一山皆青石,温润光莹,扣之琅琅有金玉声。浙西碑石与压砌缘池,皆取此石而出
在今安徽和县西南、含山县南。《舆地纪胜》 卷48和州: 铜城堰 “在历阳县西南六十里,分属历阳、含山两县。周回几一百里,散注田三千顷,皆膏腴,赋入当本州十之三”。
①亦名太蓬山,蓥华山。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北五十五里。《方舆胜览》卷54汉州:大蓬山“在什邡县。高岩矗天而立,瀑布飞落,最为奇观。有保圣院”。《方舆纪要》卷67什邡县:大蓬山“在县西五十二里。高岩矗天,瀑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属平越卫。治所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平定司。后改属麻哈州。清以后废。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治今贵州省麻江县东南平定。属麻哈州。清因之。后废。
一名平林市。即今湖北广水市西南六十里平林镇。明置巡司于此。清雍正十年(1732)移巡司于三里店。
即今陕西平利县东南之冲河。《清一统志·兴安府一》: 界溪河 “在平利县东南二十里。一名冲河。自湖北郧阳府竹溪县流入,北流至洵阳县界入闾河”。
①亦作恩城州。北宋置羁縻州,属邕州右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镇南。元属田州路。明属田州府。弘治五年 (1492) 废。②明洪武初改思诚州置,属太平府。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思城镇。清雍正十一年
在今甘肃民勤县西南三十里。明天顺三年(1459) 建,设官兵戍守。
在今安徽潜山县西。《方舆纪要》卷26潜山:闵山“在县西八十里。有果老岭。产茶甚佳,山最深处曰蟠山,以蟠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