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
元、明对今西藏前藏地区的译称。《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明沿元制,分为乌思、藏及俄力思。乌思即前藏,约当今拉萨辖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南部及林芝地区西部。
元、明对今西藏前藏地区的译称。《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明沿元制,分为乌思、藏及俄力思。乌思即前藏,约当今拉萨辖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南部及林芝地区西部。
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北大池一带。《晋书·苻坚载记》:东晋兴宁三年(365),匈奴左贤王卫辰举兵叛,“邓羌讨卫辰,擒之于木根山”。《魏书·太祖纪》:登国七年(392)春正月,“幸木根山,遂次黑盐池”。
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磁村镇。原称磁窑务,旧为淄川县重要集市之一。明嘉靖 《青州府志》 卷11: 磁窑务集,“山南通莱芜,西通章丘,去淄川二十里”。集镇名。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中部偏南。磁村镇人民政府驻地
1912年改夏口厅置,属湖北江汉道。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城区。1926年改为汉口市。旧县名。1912年由夏口厅改置,治汉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因汉口设市,区域太小,无成县之可能”,1929年撤销
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乌河,为洮儿河之归流河支流。清光绪《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作乌拉桂河。
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北六十里福和镇。明洪武四年 (1371) 置巡司于此。
简称上峒司。明宣德四年(1429)置,属九溪卫。治所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南上洞街。清废。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柿溪宣抚司置,治今湖南省桑植县西南上洞街。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流。乾隆元年(1736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上。《水经·浊漳水注》:“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
唐武德元年(618)于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置总管府,七年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八年(634)督并、汾、箕(后改仪州)、岚四州。长寿元年(692)改为北都太原府,神龙元年(705)复为大都督府。
①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塔城。清雍正七年 (1729) 置塔城土把总。②即塔尔巴哈台城。今新疆塔城市。《清史稿·地理志》 塔尔巴哈台直隶厅: “塔城左翼副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副将驻。”集镇
在今浙江开化县北。《方舆纪要》卷93开化县:百际岭“在县北五十里。其相接者有风岭,与婺源县接界。明初下徽州,元将李克鲁退屯浙西扎溪源,既而前军至界首百际岭,元兵逆战,大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