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乌兰察布盟

乌兰察布盟

清内蒙古六盟之一。后金崇德至清康熙初,先后设四子部落一旗、茂明安部一旗、乌喇特部三旗、喀尔喀右翼部一旗,共四部六旗,会盟地在乌兰察布(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红螺谷),故名。隶属于理藩院,并受绥远城将军节制。盟境相当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全境及武川县一部分, 巴彦诺尔盟之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全境(1958年划归巴彦淖尔盟)及五原县、临河市、杭锦后旗各一部分,包头市及所属固阳县各一部分。清末以来,盟境部分地先后设置武川、五原、包头、固阳、临河等县及设治局。1914年划属绥远特别区。1928年属绥远省。1949年盟府驻四子王府(今四子王旗北查干补力格苏木)。1950年迁驻乌兰花,同年迁驻包头市。1951年迁驻固阳县。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将乌喇特前旗及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将原平地泉行政区所属集宁市及察哈尔左翼前、中、后三旗,丰镇、兴和、卓资、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等县划属本盟,盟府移驻集宁市。


旧盟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清崇德元年(1636年)至康熙初年将蒙古四子部落、茂明安部、乌喇持部和从漠北迁来的喀尔喀中路台吉编成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四子王旗、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旗)、茂明安旗等会盟于乌兰察布(今呼和浩特市北红山口),盟名始此。清雍正后汉族移民渐增,先后置清水河、丰镇、托克托、兴和、陶林、和林格尔、武川七厅,隶归绥道。1912年厅改县。1914年废归绥道,置绥远特别行政区,盟随属。1928年属绥远省。1950年成立乌兰察布自治政府,驻乌兰花镇。同年改为乌兰察布蒙古族自治区,迁驻包头市昆都仑召,属绥远省,1951年迁驻固阳县城。1954年撤销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将乌兰察布蒙古族自治区改为乌兰察布盟。盟行政公署驻固阳县。1957年平地泉地区撤销,所属集宁市及丰镇、兴和、和林格尔、凉城、托克托、清水河、武川、萨拉齐、卓资、武东十县和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中后三旗划入。1958年盟行政公署迁集宁市。同年武东县撤销,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65年土默特旗分设左、右二旗。1969年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化德县、苏尼特右旗划入。1970年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划入呼和特市;土默特右旗和固阳县划入包头市。1980年二连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划归锡林郭勒盟。1990年丰镇县改市。1995年和林格尔、清水河二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6年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2003年撤销,改设乌兰察布市。


猜你喜欢

  • 天塘山

    即今广西容县、北流两县东南之天堂山。《明一统志》卷84梧州府:天塘山“在容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塘水,旱涝不增减,故名”。《方舆纪要》卷108容县:“《通志》:山周二百余里,南接信宜。多竹木,有石窍出泉

  • 谈县

    东晋安帝时以关陇流民置,属始康郡。寄治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西魏废。

  • 大夏郡

    十六国前凉张骏置,治所在大夏县(今甘肃广河县西阿力麻土乡古城)。后废。北魏皇兴三年(469)复置,后又降为大夏县。前凉张骏析武始、晋兴、广武三郡置,治大夏县(今甘肃广河县西北)。以大夏水得名。辖境约当

  • 胜境关

    ①俗称界关。在今云南富源县城东十五里滇黔两省交界处胜境关村,为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清一统志·曲靖府》: 滇南胜境哨 “在平夷县(今富源县) 东十五里,接贵州普安州界。有坊题曰‘滇南胜境’,为滇黔

  • 閟畔部

    又作必伴部。宋大理置,属东川郡。在今云南会泽县境。明 《寰宇通志》 卷69: “旧名东川甸,乌蛮骂弹改为那扎那夷。南诏王蒙世隆置东川郡,遣清平官赵铎些冢子赵些贤治之。后乌蛮閟畔强盛,自号閟畔部。” 元

  • 喀尔喀左翼部

    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康熙三年 (1664),漠北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台吉衮布伊勒登,因内乱率部逾漠归附清朝,诏安置于喜峰口外,编为一旗,为与先前南来归附、安置于张家口外的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台吉所部相

  • 北雉县

    北魏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后改属北淯郡。西魏为雉阳郡治。隋初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南。初属南阳郡,后改属北淯郡。西魏为雉阳郡治。隋初废。

  • 南太原郡城

    即石城县城。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七十里灌口乡石城村。《舆地纪胜》 卷22池州: 南太原郡城“在贵池西九十里。《舆地志》 云,梁大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

  • 茅家岭

    在今江西上饶市西南十里。为上饶集中营旧址之一。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杀害了许多抗日战士和爱国志士,英雄的鲜血洒遍茅家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这里建有纪念碑和陈列馆。村名。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南郊。属茅家

  • 营州右屯卫

    ①明置,属大宁都司。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北。《方舆纪要》 卷11蓟州: 营州右屯卫 “在州治北。本在大宁卫境,永乐二年移建于此”。②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旧建州 (今辽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