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坝桥
一作嘉裕桥。即今西藏洛隆县东北加玉桥。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嘉裕桥“番名三坝桥”。《西藏图考》卷3:嘉裕桥“番名三坝桥,一作三巴桥,一作嘉玉桥,又作假夷桥”。
一作嘉裕桥。即今西藏洛隆县东北加玉桥。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嘉裕桥“番名三坝桥”。《西藏图考》卷3:嘉裕桥“番名三坝桥,一作三巴桥,一作嘉玉桥,又作假夷桥”。
一名勒工街。在今江西浮梁县北八十里勒功。清时尝置巡检于此。
即鱼复县。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晋书·地理志》: “巴东郡鱼腹 (县)。” 腹为复之讹。
又名玛法木错。在今西藏普兰县北七十里。汉译亦作玛拜雍错、马法木错、马品木错、马品木达赖池。又写作阿耨达池。藏语意为“不败碧玉湖”。指11世纪时本教徒与佛教徒在此地区激烈争斗,结果佛教徒取胜,因而得名。
亦名海甸。在今北京市西北海淀区。明蒋一葵 《长安客话》 卷4: “水所聚曰淀。高梁桥西北十里, 平地有泉,滮四出, 淙汩草木之间, 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
明弘治中置,属山丹卫。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九十里大黄山。《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永兴堡”条下:“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
①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治所在朝鲜县(今朝鲜平壤市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即今平壤市)。辖境相当今朝鲜平安南道,黄海南、北道、江原道和咸镜南道地。西晋建兴元年(313)与朝鲜县同侨治棘城(今辽宁义
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元和志》卷5巩县:“按《尔雅》:‘巩,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 因以为名。”西汉属河南郡。北魏泰常八年(423)属荥阳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属成皋郡。北齐
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西关。《清一统志·解州直隶州》 载: 关帝庙 “在州城西门外百步,南面条山,北背硝池,创自陈隋,宋大中祥符时重建,金、元屡修。明万历中,敕庙名英烈。本朝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
元置,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东北。明永乐元年(1403)改置水东长官司。
北魏永安中置,属广州。治所在北舞阳县(今河南舞阳县东北四十六里北舞渡镇)。隋开皇初废。北魏永安中置,治北舞阳县(今河南舞阳县北北舞渡)。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舞阳县一带。隋开皇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