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族类:原指同族,后指同类,同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不属于自己同类之人,和自己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公元前587年,鲁成公出访晋国,由于受到晋景公的慢待,回国后,打算倒向楚国。季孙行父劝阻他说:“不行,晋国虽然无道,但不能背叛。国家广大,臣下和睦,而且靠近我国,诸侯也听他的命令,是不能同他对抗的。周文王的太史官佚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我们同族的人,是不能与我们同心的。楚国虽然广大,并非我们的同族,怎么会爱我们呢?”鲁成公听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出典】:

左传·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例句】:

房玄龄《晋书·江统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其他 不是同族的人,和我们不是一条心。原指对异族的疑忌。后也用以指责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杜预注:“字,爱也。”朱自清《爱国诗》:“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所谓‘~’。”△多用于关系方面。也作“非我族类”。


【词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成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语词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猜你喜欢

  • 易韦三绝

    同“韦编三绝”。宋苏轼《夜梦》诗:“仕不顾留书绕缠,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 援琴之挑

    参见“相如求凰”。

  • 场屋

    唐代元稹《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呜,贺老琵琶定场屋。”指技艺演出的场所。贺老:贺怀智,乐师。又《宋史.陈彭年传》:“太平兴国中举进士,在场屋间颇有隽名。”则是科举时代考试的场所。【词语场屋】   

  • 愚公移山

    比喻毅力顽强,不怕困难,有志竟成,人定胜天。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因屋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把山铲平。智叟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有子,子又有孙,孙又生子,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每天挖山不止

  • 收杞梓

    源见“楚材晋用”。比喻收纳才士。宋苏轼《蔡景繁官舍小阁》诗:“文昌新构满鹓鸾,都邑正喧收杞梓。”

  • 钩陈

    《文选.班固〈西都赋〉》:“周以钩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李善注引《乐叶图》:“钩陈,后宫也。”钩陈,本为星官名,属紫微垣。后因以指后宫。《隋书.高祖纪上》:“任掌钩陈,职司邦政。”唐宋之问《扈从登封

  • 耳食之言

    见“耳食之论”。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虽然偶有些‘~’,又不大抵是无关大局的事。”【词语耳食之言】  成语:耳食之言汉语大词典:耳食之言

  • 哭堇

    《晋书.刘殷传》:“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音jǐn,即堇菜,多年生草本,也叫‘紫花地丁’)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

  • 沆瀣一气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

  • 方相

    古时驱逐疫鬼和出丧时在前开路的神象,俗名险道神,有四只眼睛,形象可怖。《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北史.樊逊传》:“行遇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