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闻韶忘味

闻韶忘味

《韶(sháo勺)》:虞舜乐名。此典指孔子听到《韶》乐歌颂舜能继尧德之美好,他都忘记吃肉味道。后以此典比喻音乐悦耳,令人忘情;也比喻恭听帝王之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子为古代对男子尊称。他是鲁国(zōu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邹城)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初为鲁国委吏(管粮仓)、乘田(管畜牧)、司空(管工程)之官。后周游列国,聚徒讲学。他曾任鲁国司寇(掌刑狱、纠察)并行摄相事(代理宰相职务)。相传他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有七十二人。孔子主要言行由门徒记载,编成《论语》一书,计二十篇。他曾改订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孔子是春秋末期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创始人。 当初,孔子曾到齐国,当高昭子(名张,齐国贵族。齐景公病危时,嘱托他立少子为太子)家臣(春秋时各国卿大夫之臣属、幕僚),想以此通过关系接触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齐国君)。他与齐国太师(乐官)谈论音乐,听到《韶》乐歌颂舜能继尧德之美好,就学习起来,有三个月忘记吃肉味道,齐国人非常称赞他。此典又作“适齐忘味”、“听咸韶”、“宣尼忘味”、“忘味”、“三月忘味”、“闻韶”、“忘肉”。

【出典】:

史记》卷47《孔子世家》1910、1911页:“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例句】:

北周·庾信《贺新乐表》:“聘鲁请观,理当见其盛德;适齐忘味,定是知其尽美。” 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入其门者,披烟雾于九天;闻其音者,听咸韶于三月。” 唐·元稹《箫韶九成赋》:“故季札聆音而感深,宣尼忘味于耳盈。” 唐·张鷟《游仙窟》:“一时忘味,孔丘留滞不虚;三日绕梁,韩娥余音是实。” 宋·苏轼《山村五绝》之三:“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宋·黄庭坚《次韵答尧民》:“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 宋·陆游《病思》之四:“本自入山缘服玉,不应忘味待闻韶。” 金·元好问《继遇轩和党承旨》之二:“大雅久不作,闻韶信忘肉。”


【典源】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注: 周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忘于肉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今译】孔子到齐国,听到虞舜时的韶乐后,三月尝不出肉味来,他说:“想不到音乐竟有这么高的境界,这么大的力量啊。”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音乐高妙,令人忘情; 也用以指恭听帝王之乐。

【典形】 三月忘味、适齐忘味、听咸韶、忘肉、忘味、闻韶、闻韶忘味、宣尼忘味、三月忘肉味、忘味三月、在齐闻韶、忘肉味。

【示例】

〔三月忘味〕 宋·黄庭坚《次韵答尧民》:“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

〔适齐忘味〕 北周·庾信《贺新乐表》:“聘鲁请观,理当见其盛德; 适齐忘味,定是知其尽美。”

〔听咸韶〕 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入其门者,披烟雾于九天; 闻其音者,听咸韶于三月。”

〔忘肉〕 金·元好问《继遇轩和党承旨》之二:“大雅久不作,闻韶信忘肉。”

〔忘味〕 唐·张鷟《游仙窟》:“一时忘味,孔丘留滞不虚; 三日绕梁,韩娥余音是实。”

〔闻韶〕 宋·陆游《病思》之四:“本自入山缘服玉,不应忘味待闻韶。”

〔闻韶忘味〕 宋·苏轼《山村五绝》之三:“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宣尼忘味〕 唐·元稹《箫韶九成赋》:“故季札聆音而感深,宣尼忘味于耳盈。”


猜你喜欢

  • 凌波梦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玄宗在东都,梦一女,容貌艳异,梳交心髻,大袖宽衣,拜于床前。上问:‘汝何人?’曰:‘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卫宫护驾,妾实有功。今陛下洞晓钧天之音,乞赐一曲以光族类。’上于梦中

  • 虐用其民

    虐用:犹言虐待。 意即虐待人民。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弑其君,虐用其民。”《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诸葛)恪新秉国政,竞于外事,虐用其民。”《隋书.杨玄感等传.论》:“炀帝嗣承平之基,

  • 天降玉棺

    《太平御览》卷五五六“礼仪部”“葬送”引《风俗通》曰:“王乔为叶令,天下一玉棺于厅事前,令臣吏试入,不动摇。乔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之。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

  • 莱公柏

    莱公:宋代寇准。寇准深得民心,在巴东县时曾手植双柏于县庭,后人称为“莱公柏”。见《言行录》。宋代陆游《入蜀记》:“遂登双柏堂,向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 书不尽意

    同“书不尽言”。《北齐书.祖鸿勋传》:“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见“书不尽言”。《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词语书不尽意】  成语:书不尽意汉语大词典

  • 名覆金瓯

    同“名动金瓯”。宋石孝友《望海潮.元日上都运鲁大卿》词:“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典源】 唐·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

  • 无地起楼台

    宋.王君玉编《国老谈苑》卷四十九:“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毕坐

  • 绿珠堕楼

    源见“金谷堕楼人”。指晋石崇爱妾绿珠被强暴所逼跳楼而死之事。清徐述夔《五色石.白钩仙》:“假令虞姬伏剑之时,绿珠堕楼之日,有个仙人来救了,他年项王不死,季伦复生,再得相聚,又岂非最快人心的事!”

  • 一巢悬木末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古代有一位隐士叫巢父,其所以称“巢父”,就是因为他巢居在树上的缘故。后因用为咏隐士或隐居生活之典

  • 凭轼下东藩

    同“凭轼平齐”。唐魏徵《述怀》诗:“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