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筒

诗筒

白居易《秋寄微之十二韵》:“忙多对酒榼,兴少阅诗筒。”自注:“此在杭州,两浙唱和诗赠答,于筒中递来往。”唐 潘远《纪闻谈》载:元稹在浙东做官,白居易在苏州做官,以竹筒装唱和诗,由驿使传送。后以“诗筒”指传递诗作的竹筒。元胡助《南城试院和王子肃韵》之二:“帘外官闲深院锁,诗筒来往不嫌多。”《红楼梦》二二回:“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


【典源】 宋·王谠《唐语林》:“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吴兴守钱徽、吴郡守李穰,悉平生旧交,日以诗相寄赠。后元稹领会稽,参其酬唱,多以竹筒盛诗往来。”白居易诗题有《与微之唱和,来去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今译】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邻近的几位郡守及浙东观察使元稹(字微之) 以诗唱和,来往传递都以竹筒盛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文人彼此寄诗词唱和。

【典形】 回筒、寄诗筒、诗筒、书筒、题远筒。

【示例】

〔回筒〕 清·朱祖谋《惜红衣·叔向邮示新词》:“倦轲随潮,回筒限日,病销吟力。”

〔寄诗筒〕 宋·周密《甘州·灯夕寄二隐》:“喜故人好在,水驿寄诗筒。”

〔诗筒〕 唐·白居易《醉封诗筒寄微之》:“为向两川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书筒〕 明·李东阳《斋居和亨父》:“书筒忽东遣,诗檄已西传。”

〔题远筒〕 宋·黄庭坚《奉和王世弼》:“长篇题远筒,封寄泪空潸。”


【词语诗筒】   汉语词典:诗筒

猜你喜欢

  • 五侯七贵

    源见“五侯”、“七贵”。泛指达官显贵。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词语五侯七贵】  成语:五侯七贵汉语大词典:五侯七贵

  • 赤雀衔书

    《尚书.中候》曰:“季秋,赤雀衔丹书,入酆,止于昌户。昌拜稽首,受最曰:‘姬昌苍帝子。’”(据《艺文类聚》卷十引)《瑞应图》曰:“赤雀者,王者动作应天时,则衔书来。”(据《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古人认

  • 东平献颂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春行幸东平……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苍,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后因以“东平献颂”为宗室歌颂帝德的典实。《三国志.中山恭王衮传》:“昔唐叔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云笈七签》卷四〇:“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千里的引程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 原思贫

    同“原宪贫”。原宪字子思,亦称原思。清萧诗《答董子绍舒》诗:“于此颇有得,勿谓原思贫。”

  • 其貌不扬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扬。”杜预注:“颜貌不扬显。”后以“其貌不扬”形容人的容貌平常。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某少君》:“今又闻其来也,皆惧,及相晤,其貌不扬。父甚狐疑,两兄直叱为妄冒。

  • 登楼王粲

    源见“王粲登楼”。借指思念故土之人。清陈维崧《木兰花慢.戊午中秋同既庭赋》词:“只斫月吴刚,登楼王粲,一样难眠。”

  • 杵臼程婴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晋景公元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

  • 蚌病成珠

    《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蛖之病而我之利。”蛖,同“蚌”。后遂以“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敬通(冯衍)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

  • 疑则勿用,用则勿疑

    对别人猜疑就不要任用,既任用别人,就不要猜疑。 表示用人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语出《旧唐书.文宗纪上》:“五月壬戌朔戊辰诏:‘元首股肱,君臣象类,义深同体,理在坦怀。夫任则不疑,疑则不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