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

指遇到私利,就忘掉道义。语出《汉书.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梁书.侯景传》:“岂有万乘之主,见利忘义若此者哉?”唐.王勃《送劼弟赴太学序》:“轻进苟动,见利忘义。”《二刻拍案惊奇.神偷寄兴一枝梅》:“似这等人也算做穿窬小人中的大侠了,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欧阳山《三家巷.二六》:“杨志朴说:‘是呀。流氓政客都是见利忘义的。”


连动 看到有利可图,就不顾良心道德。语本《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二刻拍案惊奇》卷39:“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贬义。多用于写人的为人处事方面。→见钱眼开 见财起意 临财苟得 ↔见利思义 舍生取义 轻财重义 临财不苟


解释看到私利,就忘记了道义。

出处汉书·郦商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郦商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时的勇将。刘邦死后,郦商又继续服侍汉惠帝和吕太后。吕太后死后,吕氏家族的人准备谋反,大臣们谋划诛杀吕氏。当时,吕家的重要人物吕禄担任京城卫戍部队北军的首领,驻扎在营中,所以大臣们无法控制北军。太尉周勃就派人劫持郦商,命令他的儿子郦寄去诱骗吕禄,因为郦寄和吕禄关系非常要好。吕禄听信了郦寄的话,跟他外出游玩,周勃才得以进入北军军营,进而控制军队,诛灭了吕氏。当时天下之人都说郦寄出卖了朋友。

东汉的班固不太同意这种看法,他在为郦商父子写完传记后评论说:“在孝文帝时,天下之人都认为是郦寄出卖了朋友。所谓出卖朋友,指的是见利忘义。像郦寄的父亲本身是汉家的功臣,同时又被劫持。郦寄的做法,虽然害了吕禄,却安定了国家,保存了君臣之道和父子之道,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近义利令智昏

反义见利思义

例句

吕布是三国勇士,但他的同乡都认为他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词语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汉语词典:见利忘义

猜你喜欢

  • 仙舟

    源见“李郭同舟”。美称船。唐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词语仙舟】   汉语大词典:仙舟

  • 操券

    持有凭契,比喻预料事成极有把握。《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操其两权:抓住两个把柄。右券:古代契券剖分为两,双方各执一券,以为凭证。【词语操券】

  • 夜行被绣

    同“衣绣夜行”。汉苏武《报李陵书》:“语曰:夜行被绣,不足为荣。”述补 被,通“披”。穿,披挂。身穿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比喻虽富贵显达,却不为人所知。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 肉飞仙

    《隋书.沈光传》:“光少骁捷……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

  • 子平嫁娶

    源见“向平之愿”。指抚养子女长大完婚成人。唐白居易《咏怀》诗:“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

  • 孟子好辩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认为当时“圣

  • 燎灶

    《后汉书.冯异传》载:汉光武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时,曾率部自蓟驰往饶阳,饥寒疲乏,及至南宫,遇大风雨,乃避之道旁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生火,刘秀自“对灶燎衣”。后以“燎灶”为帝王受困时臣子效忠之典。清 魏宗

  • 寸草晖

    同“寸草春晖”。明张煌言《追慕》诗之一:“金革三年泪,冰霜寸草晖。”

  • 偷桃

    旧题汉班固撰《汉武故事》:“东郡送一短人……(上)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这是一个古代

  • 攀号

    源见“乘龙出鼎湖”。哀悼帝丧。号,痛哭。《陈书.后主纪》:“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擗踊,无所迨及。”唐刘禹锡《慰国哀表》:“伏惟皇帝陛下,孝思至性,攀号罔极。”【词语攀号】   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