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蛊惑人心

蛊惑人心

蛊(gǔ古):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 蛊惑:毒害;迷惑。常指用不正当方法来鼓动和迷惑、毒害人们的思想情绪。 博尔辉(?-1651年),又作博尔惠,姓他塔喇,满洲正白旗人。曾从清太宗皇太极攻击明兵,屡立战功。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他因传说睿亲王多尔衮(gǔn滚)遗言而获罪,被逮捕关进监狱,罪名是博尔辉、罗什动摇国家大事,传播谣言迷惑人心,论罪判死刑,没收全部家产。

【出典】:

清史稿》卷246《博尔辉传》9647页:“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蛊惑人心,论死,籍(登记没收)其家(家产)。”

【例句】: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3回:“只恨你现下身当教习,手里头拿着一个指导后生的大权,却胆敢把这个反天逆地、阻碍进化、蛊惑人心的邪说谬论,说将出来,你可是怕现在的民贼恃着强权欺负平民还不够,还要替他做个瘟疫虫不成?” 杨献珍《党校建设的鼓舞和指导者》:“通过检查总结党校工作,批判了那些蛊惑人心、荒诞无稽的口号。”


述宾 蛊,传说中的毒虫。比喻制造舆论或散布谣言来迷惑、欺骗和煽动群众。《清史稿·博尔辉传》:“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论死,籍其家。”张贤亮《小说中国》:“我不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些现实不应批判,而是说对当前某些现实的批判再使用老掉牙的批判武器,不仅毫无建设性意义,并且混淆视听,~无过于此。”△贬义。用于描写蛊惑煽动举止。→妖言惑众 造谣惑众 乱人耳目 ↔谈言微中


【词语蛊惑人心】  成语:蛊惑人心汉语词典:蛊惑人心

猜你喜欢

  • 馆陶恩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附《皇女》:“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后汉明帝刘庄封他妹红夫为馆陶公主。后遂用为咏公主之典。唐.窦常《凉国惠康公主挽歌》诗:“早加于氏对,偏占馆陶恩。”

  • 鲜克有终

    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夏屋渠渠

    夏:大。渠渠:深广的样子。 形容深宅大院,房屋宽敞。语出《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王》:“生是科遂领乡荐,时年三十六,腴田连阡,夏屋渠渠矣。”【词语夏屋渠渠】

  • 清论挥犀

    同“清谈挥麈”。宋欧阳修《送前巫山宰吴殿丞》诗:“高文落笔妙天下,清论挥犀服座中。”

  • 不期而会

    不经约定而相遇。《穀梁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亦作“不期而遇”。其他 ①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碰见。语出《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宋·柳永《秋夜

  • 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楚威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愿以国内之事委托贤人而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藏于笥而覆以巾)而藏之庙堂之

  • 瞻顾前后

    见“瞻前顾后①”。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素所不知;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战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词语瞻顾前后】  成

  • 乘风破浪

    比喻不畏艰险,气概宏伟,志向远大。宗悫(?-465年),字元幹,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幼时正值太平,时人都以读书为业,而宗悫独爱习武。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宗悫参加攻打林邑(今越南占城)

  • 曹郐

    源见“自郐无讥”。曹郐,指曹、郐二国的诗,属于自《郐》以下之列。泛指微不足道的下乘之作。宋黄庭坚《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樊宗师之比》诗:“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 敩学相长

    见“教学相长”。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也。”【词语敩学相长】  成语:敩学相长汉语大词典:敩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