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蒹葭倚玉树

蒹葭倚玉树

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曹叡)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蒹葭,芦苇,是俗贱之物,用以比毛曾;玉树,高贵美好之物,用以比规格负一时重望的夏侯玄。“蒹葭倚玉树”,常用比喻两人美恶相差太远,放到一处极不相称。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女娇痴慕学,得承高贤不弃,今幸结此良缘,兼葭倚玉,惶恐,惶恐。”


主谓 芦苇倚靠槐树一起生长。比喻两个极不相称的人处在一起,相差很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贬义。多用于表示两者间差别悬殊。→驽骥同辕 ↔半斤八两。也作“蒹葭倚玉”、“蒹葭玉树”。


【典源】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 (jianjia) 倚玉树。’”

【今译】 三国魏夏侯玄字太初,年少时即有声名,二十岁任散黄门侍郎。一次夏侯玄进见,魏明帝让他与皇后弟毛曾坐在一起,夏侯玄以此为耻,面露不悦。当时人称这是“蒹葭 (芦苇一类的水草) 倚傍玉树。”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二人相比,美恶相去甚远; 也以“倚玉”等自谦与他人共事。

【典形】 寒葭思倚玉、蒹葭琼树、琼树倚、身倚玉、偎琼树、倚玉、倚玉蒹葭、玉树扶枯蒹、玉树连、惊玉树、枯葭惭玉树。

【示例】

〔寒葭思倚玉〕 宋·舒雅《答钱少卿》:“每见寒葭思倚玉,忽临秋水得双鱼。”

〔蒹葭琼树〕唐·白居易《和微之道保生三日》:“但恐持相并,蒹葭琼树枝。”

〔琼树倚〕 唐·令狐楚《省中直夜对雪寄李师素》:“静怀琼树倚,醉忆玉山颓。”

〔身倚玉〕 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何由身倚玉,空睹翰飞琼。”

〔倚玉〕 唐· 韩愈《和席八十二韵》:“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

〔倚玉蒹葭〕 明·汤显祖 《牡丹亭》:“恨单条不惹的双魂化,做个画屏中倚玉蒹葭。”

〔玉树扶枯蒹〕 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望衡今幸得好友,聊凭玉树扶枯蒹。”

〔玉树连〕 唐·王维 《哭祖六自虚》:“谬合同人旨,而将玉树连。”


【词语蒹葭倚玉树】  成语:蒹葭倚玉树汉语词典:蒹葭倚玉树

猜你喜欢

  • 三釜

    比喻微薄的俸禄。一釜为六斗四升。《庄子.寓言》:“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宋代黄庭坚《初望淮山》诗:“三釜古人千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词语三釜】   汉语大词典:三釜

  • 夔一而足

    参见:一夔足

  • 亮陟隔座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吴录》曰:“(纪)陟字子上,丹杨人。……孙休时,父亮为尚书令,而陟为中书令,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座。”三国吴孙休当政时,纪陟任中书令,他父亲纪亮任尚书令。每朝会时,

  • 刮眼

    《北史.孝行传.张元》:“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祐。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同燃)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

  • 兔蟾

    《楚辞》战国楚.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东汉.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兔。”《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

  • 果车

    源见“潘安貌”。借指美貌情郎。清李渔《奈何天.密筹》:“踪迹类淫邪,向仇人炫果车,把雀屏当做天山射。”

  • 阮家集

    同“阮生集”。唐皎然《雪夜送海上人常州觐叔父上人殷仲文后》诗:“明朝阮家集,知有竹林僧。”【词语阮家集】   汉语大词典:阮家集

  • 饷车

    《后汉书.刘翊传》:“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

  • 范叔绨袍

    同“范叔袍”。明李东阳《畏吾村先墓忽枉刘司马见过感而有诗》:“巨卿白马期再到,范叔绨袍义可忘?”

  • 染丝之变

    源见“墨子悲染丝”。喻人或事物受环境习俗影响而改变。《晋书.袁乔传》:“故友之好,请于此辞:染丝之变,墨翟致怀;岐路之感,杨朱兴叹。况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见“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