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食哀梨
比喻不辨东西好坏而随意糟蹋。宋陆游《齿痛有感》诗: “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 ‘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 ” 烝: 通“蒸” 。哀家梨: 指秣陵哀仲家所种之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东晋桓玄(袭爵南郡公)自负其才。每见人不愉快就嗔怒道: 你得哀家之梨,能不蒸熟食用吗?
见“哀梨蒸食”。
比喻不辨东西好坏而随意糟蹋。宋陆游《齿痛有感》诗: “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 ‘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 ” 烝: 通“蒸” 。哀家梨: 指秣陵哀仲家所种之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东晋桓玄(袭爵南郡公)自负其才。每见人不愉快就嗔怒道: 你得哀家之梨,能不蒸熟食用吗?
见“哀梨蒸食”。
想要掩盖过失或罪恶,反而使这些过失或罪恶更为彰明昭著。《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或欲盖而名章,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
《庄子.人间世》:“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晋.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脏矣!”唐.成玄英疏:“变昔日之忧为今时之喜。喜惧交集于一心,阴阳勃战于五藏,冰炭聚结,非患如何?”
《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郑玄笺:“赫,怒意。”斯,语助词。后因以“赫斯”形容帝王盛怒;亦形容帝王威武奋发。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三国志.魏高贵乡公
同“润础”。南朝 宋谢庄《喜雨诗》:“燕起知风舞,础润识云流。”
案堵:同“安堵”,安定,安居。一切安定如常。《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也作 ① 【安堵如故】。明.张岱《王谑庵先生传》:“当涂、徽州,得以安堵如故,皆先生一谑之力也。”主谓 安定如常,
源见“塞翁失马”。谓因福得祸。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得马折足祸,亡羊多歧悲。”见“得马生灾”。【词语得马折足】 成语:得马折足汉语大词典:得马折足
源见“天门八翼”。喻不可得寸进尺。《剪灯新话.翠翠传》:“望天高而八翼莫飞,思故国而三魂屡散。”
灰尘和露水,喻轻微。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意为象灰尘附于泰山,露水滴入沧海一样,尽一点极为微小的力量。【词语尘露】 汉语大词典:尘露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宰相张嘉贞欲纳郭元振为婿。张有五女)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
唐.李延寿撰《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云:‘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三国魏曹植字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识安足继之。’”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