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竖子居肓

竖子居肓

源见“病入膏肓”。指病情险恶。宋陆游《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


【典源】《左传·成公十年》:“公 (晋景公) 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今译】 春秋时,晋景公患病,求医于秦桓公。秦桓公派医缓前去治病。在医缓未到前,晋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小孩,一个说:“缓是良医,我怕他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呢?”另一个说:“藏在肓之上,膏之下好了,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缓来后,果然认为病已无法救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病情危重,不可医救; 也以“二竖”等借指疾病。

【典形】 二竖、膏肓之疾,疾竖、晋竖、竖子、竖子居肓、疾号竖子、二竖子。

【示例】

〔二竖〕 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倏忽人世,俄然今古,崇发两星,医惊二竖。”

〔膏肓之疾〕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膏肓之疾不救,衰亡之国不理。”

〔疾竖〕 宋·陆游《草亭独坐》:“睡蛇死后魔无力,疾竖降来药有灵。”

〔晋竖〕 唐·韦庄《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胸中疑晋竖,耳下斗殷牛。”

〔竖子〕 宋·陆游《小疾偶书》:“竖子何劳一除扫,区区犹欲恃膏肓。”

〔竖子居肓〕 宋·陆游《病中作》:“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


猜你喜欢

  • 羲皇上

    同“羲皇上人”。宋袁去华《六州歌头.渊明祠》词:“北窗下,羲皇上,古人期。”

  • 南皮游

    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汉朝末年,魏文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他与友人吴质等在南皮县欢聚宴饮,文酒射雉。后遂用为称美朋友欢聚宴游之典。唐.陈子良《游侠篇》诗:“东郊

  • 循名考实

    犹循名责实。三国 魏 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见“循名责实”。三国魏·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纠励成

  • 望苑

    《汉书.戾太子传》:“戾太子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他居住的宫苑,名为博望苑,简称望苑。后遂用为太子宫苑之典。唐.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诗

  • 昭明有融

    昭明:光明。融:长远。 形容德业光大久远。语出《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 疏勒煮弓

    后汉时,耿恭在疏勒城被敌所围,救兵不至,久困乏粮,便煮铠甲、弓弩充饥。《东观汉记》:耿恭在疏勒城,“……乃煮铠弩,食其筋革。疏勒:汉时西域诸国之一。

  • 季札剑

    参见:挂剑

  •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元杨梓《豫让吞炭》四折:“岂不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赵氏既昌,合当顺人应天,不宜苦苦直要报仇。”见“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元·杨梓《豫让吞炭》4折:“岂不闻~,赵氏既昌,合当

  • 合浦还珠

    同“合浦珠还”。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今分一颗与你带去,我自留一颗,以寓合浦还珠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合浦还珠自有时,惊危目下且安之。”见“珠还合浦”。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

  • 潢潦无源

    《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百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