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画地为牢

画地为牢

相传上古时,在地上画圈,让犯罪者站在圈内,以示惩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猛虎在深山时,百兽望见都震惊害怕,等到把它关在陷阱和栅栏里,就摇着尾巴乞求食物了。这是人的威力使它逐渐被约束而驯顺了。所以士人看见画地为牢,就绝不走进去;面对木刻的狱吏,就决不置答。这就是人们往往在未遇刑前就态度鲜明地自杀,以避免受辱的原因啊!”这是嫉恨苛酷狱吏的悲愤之辞,因作咏囚系之辱的典故。也比喻只允许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

【出典】:

汉书》卷62《司马迁传》2732页:“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阱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文颖注曰:“未遇刑自杀,为鲜明也。”

【例句】:

唐·骆宾王《畴昔篇》:“画地终难入,书空不自安。” 元·岳伯川《铁拐李》一折:“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画地为牢。”


兼语 相传上古时刑律规定:在地上画圈,令犯人站立圈中就表示惩罚。这就像后来的牢狱。后比喻只许在限定的范围内行动,不得逾越。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势不可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贬义。多用于行为方面。→固步自封 ↔破门而出。 也作“划地为牢”、“画地成牢”、“画地为狱”、“画地作狱”。


解释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就像后代的监狱。后用来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汉武帝时,发生过一场征讨匈奴的战斗,由汉武帝爱妃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指挥,李陵带领五千人作为先锋。战斗初期,李陵所部横扫匈奴,非常顺利,以至于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匈奴王单于非常害怕,发动全国可以拉弓射箭的人,一起围攻李陵。最终李陵因为弹尽粮绝,援兵无望而被迫投降。李陵投降前,捷报频传,朝廷官员也都尽拣皇帝爱听的话说。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大家又异口同声地贬损李陵。当时司马迁正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汉武帝就问他对这事的看法。司马迁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对战场情况的分析,说李陵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的投降是因为救兵没有按时赶到造成的。汉武帝听到这样的回答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是在诋毁李广利,就将他交给大理寺审讯,结果被判宫刑。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改任中书令,他在给任少卿的一封回信中述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愤心情。其中说道:猛虎在深山中的时候,百兽都害怕,等到被关进笼子,就会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因为威势被逐渐约束的结果。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尤其不能被关进牢房消磨掉自己的气节,所以即使地上画个圈作为牢房,也不可进入,即使削个木人作为审判的官吏,也不可面对,应该在刑法加身前早早自杀,以免遭受屈辱。自己之所以接受宫刑而没自杀,是因为《史记》还没有写完的缘故。


【词语画地为牢】  成语:画地为牢汉语词典:画地为牢

猜你喜欢

  • 佩韦

    源见“韦弦”。韦皮性柔韧,性急者佩之以自警。谓以有余补不足。唐卢纶《送丹阳赵少府》诗:“佩韦宗懒慢,偷橘爱芳香。”【词语佩韦】   汉语大词典:佩韦

  • 鹿帻委地

    《新唐书.隐逸传.朱桃椎》:“朱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绝俗,被裘曳索,人莫能测其为。长吏窦轨见之,遗以衣服、鹿帻、麂靴,逼属乡正。(朱)委之地,不肯服。更结庐山中,夏则羸(音luǒ,赤身露体),冬缉木

  • 助夜渔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又东径单父县故城南,昔宓子贱之治也。孔子使巫马期观政,入其境,见夜渔者,问曰:‘子得鱼辄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长育之故也。’”春秋时,鲁人宓不齐字子贱,他在为

  • 方寸成灰

    源见“方寸地”。形容心灰意沮。唐白居易《病中五绝句》之二:“方寸成灰鬓如丝,假如强健亦何为。”

  • 纸上谭兵

    同“纸上谈兵”。谭,同“谈”。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三:“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见“纸上谈兵”。谭,同“谈”。清·魏源《圣武记》卷13:“今

  • 鹤避鸡群

    源见“鹤立鸡群”。比喻超群绝俗。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形容对方的阴谋、野心人人都很清楚。后来人们也单用“司马昭之心”表示人所共知的意向或野心。司马昭(211-265年),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子,继承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高贵乡

  • 瓯卜

    唐.李德裕《明皇十七事》:“上命相,先以八分书姓名,以金瓯覆之。”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崔琳传》:“初,玄宗每命相,皆先书其名。一日书琳等名,覆以金瓯,会太子入,帝谓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谁乎

  • 季路之言

    《左传.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绎来奔,曰:‘使季路要(约也)我,吾无盟矣。’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此意是说,子言重于鲁盟,此乃光荣,于子无

  • 假父

    汉代刘向《说苑.正谏》:“茅焦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陛下:指秦始皇。假父:指嫪毒,始皇母与之私通。后称义父为“假父”。《新唐书.李铎传》:“锜得志,无所惮,图久安计,乃益募兵,选善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