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浑俗和光

浑俗和光

同“和光同尘”。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并列 不露自己锋芒,与众人混同。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元·王实甫《西厢记》1本2折:“俺先人甚的,是~,真一味风清月朗。”△用于形容人的随俗。→入乡随俗 ↔格格不入。也作“混俗和光”。


【词语浑俗和光】  成语:浑俗和光汉语词典:浑俗和光

猜你喜欢

  •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不咬文嚼字,而领会要旨。现在指领会不求深刻,只停留在一知半解。陶潜(372-427年),又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出身士族,家道中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

  • 尖奴

    同“尖头奴”。金元好问《刘远笔》诗:“三钱鸡毛吐皇坟,尖奴定能张吾军。”【词语尖奴】   汉语大词典:尖奴

  • 贯鱼

    同“贯鱼之次”。《后汉书.崔琦传》:“爰暨末叶,渐已颓亏,贯鱼不叙,九御差池。”明叶宪祖《鸾鎞记.仗侠》:“我一缕微躯,原贱同侍儿,你两口无虞,我心甘贯鱼。”【词语贯鱼】   汉语大词典:贯鱼

  • 止足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后以“止足”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贪得无厌。《汉书.隽疏于薛等传赞》:“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絫。”严复《论世变之亟》:“物不足则必争,而争者人道之大患也,故

  • 象寄译鞮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孔颖达疏:“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仿)象外

  • 凿坏而遁

    源见“颜阖逾墙”。谓逃禄隐居。《老残游记》二回:“试问,与那凿坏而遁、洗耳不听的有何分别呢?”连动 坏,通“培”、“坯”,屋的后墙;遁,逃走,隐藏。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

  • 旧貂裘

    源见“季子貂敝”。形容人奔波忙碌,壮志未酬,失意困窘。宋陆游《诉衷情》诗:“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藏书在壁

    源见“孔壁遗文”。指遗留下垂世之作。唐方干《哭江西陈陶处士》诗:“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

  • 鹤归华表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晋太康二年冬大寒,南洲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于是飞去。”传说晋代曾有人见二只白鹤在桥下议论天寒后飞走。后以“鹤归”、“天寒白鹤归”作咏桥之典。

  • 天马南来

    源见“五马渡江”。指帝王南奔,建立帝业。宋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