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椎秦报韩

椎秦报韩

椎(chuí垂):同“槌”。敲打用的槌。此典指张良欲为韩国报仇而行刺秦始皇。后以此典表现志士决心舍家亡身,为国复仇的气概。张良(?——前186年),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张良年少,还没有在韩国做官,弟弟死亡不埋葬,以全部家产寻求刺客袭击秦始皇。于是东去见仓海君,得到一名力士,可以使重一百二十斤之铁槌。秦始皇东游,张良与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属车,随即逃走。秦始皇大怒,在天下大搜捕,火急捉拿刺客,就是要捉捕张良。此典又作“沧海君”、“报韩”、“椎秦”、“惊博浪”、“张良椎”、“一击车中”、“椎飞博浪”、“博浪椎”、“沧海金椎”、“椎秦壮士”、“沙椎”、“奋一椎”、“沙中客”、“击暴秦”。

【出典】:

史记》卷55《留侯世家》2033、2034页:“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jū居,暗中埋伏)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例句】: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三:“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唐·骆宾王《咏怀》:“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宋·钱惟演《始皇》:“已觉副车惊博浪,更携连弩望蓬壶。” 宋·文天祥《正气歌》:“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元·陈孚《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 明·张煌言《追往》:“椎飞博浪沙先起,弩注钱塘潮亦停。” 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屦。” 清·王夫之《读指南集》之二:“沧海金椎终寂寞,汗青犹在泪衣裳。” 清·归庄《读郑所南心史》之七:“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 清·黄景仁《荆轲故里》:“市筑怜同伴,沙椎付后生。” 清·沈绍姬《咏古》:“为报韩仇奋一椎,副车虽误亦雄哉。” 清·米汉雯《满江红》:“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清·秋瑾《感怀》:“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典源】《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chui) 重百二十斤。秦始皇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汉书·张良传》亦载。

【今译】 汉留侯张良 (字子房),先代是战国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曾为韩相。秦灭韩,张良年少,还未在韩国做官。韩亡后,良有家童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埋葬,因为祖父、父亲五世相韩,故而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秦始皇,为韩报仇。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于是东去见仓海君,在那得到一名力士,可以使重一百二十斤的铁槌。秦始皇东游,张良与力士在博浪沙狙击始皇,可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天下大搜捕,火急捉拿刺客,就是要捉捕张良他们。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志士决心舍家亡身,报国复仇的气概。

【典形】 报韩、博浪椎、沧海金椎、沧海君、椎飞博浪、椎秦、椎秦壮士、奋一椎、击暴秦、惊博浪、沙椎、沙中客、一击车中、张良椎、博浪飞椎、椎博浪、博浪力士、祖龙一击、副车不中、击副车、中副车、博浪金椎、子房椎、博浪击。

【示例】

〔报韩〕 唐·骆宾王《咏怀》:“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博浪椎〕 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屦。”

〔沧海金椎〕 清·王夫之《读指南集》之二:“沧海金椎终寂寞,汗青犹在泪衣裳。”

〔沧海君〕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三:“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椎飞博浪〕 明 · 张煌言《追往》:“椎飞博浪沙先起,弩注钱塘潮亦停。”

〔椎秦〕 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椎秦壮士〕 清·归庄《读郑所南心史》之七:“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

〔奋一椎〕 清·沈绍姬《咏古》:“为报韩仇奋一椎,副车虽误亦雄哉。”

〔击暴秦〕 清·秋瑾《感怀》:“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惊博浪〕 宋·钱惟演《始皇》:“已觉副车惊博浪,更携连弩望蓬壶。”

〔沙椎〕 清·黄景仁《荆轲故里》:“市筑怜同伴,沙椎付后生。”

〔沙中客〕 清·米汉雯《满江红》:“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一击车中〕 元·陈孚《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

〔张良椎〕 宋·文天祥《正气歌》:“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猜你喜欢

  • 敲磬青鸐

    旧题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禽,人面鸟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践地,名曰青鸐,其声似钟磬笙竽也。《世语》曰:‘青鸐鸣,时太平。’”传说帝尧时有怪鸟青鸐(dī),鸣声像

  • 刻木难对

    源见“刻木为吏”。指狱吏之残酷可怕。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鉴昭明人心感悦》诗:“刻木终难对,焚芝莫改芳。”

  • 易水

    源见“燕市悲歌”。借指饯行送别之地。明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轲歌。”亦借指荆轲。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古来有烈士,轵里与易水。”【词语易水】   汉语大词典:易水

  • 徐邈圣贤酒

    源见“中圣人”。泛指酒。宋朱槔《三山次潘静之升书记韵》:“且倾徐邈圣贤酒,不问陈登上下床。”

  • 玄妙

    同“玄之又玄”。《吕氏春秋.勿躬》:“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见其形。”【词语玄妙】   汉语大词典:玄妙

  • 知非

    源见“蘧瑗知非”。指五十岁。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清钮琇《觚賸.除夜觇士》:“〔陈楚产〕齿逾知非,始补弟子员。”【

  • 觳觫车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战国时人用觳觫形容牛恐惧颤抖的样子。后因以觳觫代指牛,觳觫车,即牛车。唐.丘丹《奉酬重送归山》:“步

  • 霞酌

    源见“流霞”。指仙酒。唐王勃《七夕赋》:“奏云和,泛霞酌。”【词语霞酌】   汉语大词典:霞酌

  • 胡越同舟

    源见“同舟共济”。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时则自会相互救助。《“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双方务念兄弟急难之情,感胡越同舟之谊,屏除意气,宏济艰屯。”主谓 不相熟的双方在危难中相互

  • 搘床龟

    源见“支床龟”。借指得官。《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唐无名氏《传载.张氏》:“燕文贞公张说,其女嫁卢氏,尚为舅求官,候父朝下而问焉,父不语,但指搘床龟而示之。女拜而归室,告其夫曰:‘舅得詹事矣。’”【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