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碧鸡

    源见“金马碧鸡”。借指蜀地风物。唐刘禹锡《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诗:“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词语碧鸡】   汉语大词典:碧鸡

  • 四战之地

    四面受敌之地。《后汉书.荀或传》:“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亦作“四战之国”。《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

  • 绝妙好辞

    《世说新语.捷晤》:“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 女子知伯休

    同“儿女识韩康”。清王士禛《与董苍水等小饮叶子吉学士斋》诗:“世情但竟牢 石耶,女子犹知伯休那?”

  • 谁得卿狂

    《南史.颜延之传》:“(宋)文帝尝召延之,传诏频不见,常日但于酒店裸袒挽歌,了不应对。他日醉醒,乃见。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音chuò)得臣义,跃得臣酒。’何尚之嘲曰:‘

  • 八仙飘海,各显其能

    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肖达《身在苍烟落照间》:“所里的人表面上没有动静,实际暗地里都开始了运作,~了。”

  • 恋鲈莼

    同“恋鲈鱼”。清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分知安樗栎,情忍恋鲈莼。”

  •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见〔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其他 关,指函谷关。旧指函谷关以东,民风尚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民风尚武,多出将帅。《晋书·姚兴载记》:“古人有言,~,三秦饶㑺异,汝颍多奇士。”△褒义。民

  • 鸢肩

    同“鸢肩火色”。明高启《赠冠军》诗:“相君本鸢肩,岂是沉沦者。”【词语鸢肩】   汉语大词典:鸢肩

  • 盐梅

    《尚书.商书.说命下》:“王曰:‘来汝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旧题汉.孔安国传:“盐咸梅醋,羹需卤醋以和之。”上古时人,茹毛饮血,不知烹调,故善以盐梅(酸味)调味的人被视为圣人。殷高宗武丁把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