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顺济王

    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异》载:传说彭蠡湖(江西 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船家以洁器荐之,则蛇伏舟中,船乘便风,日行数百里而无波涛之恐。后有司以状闻于上,诏封为“顺济王”。民间因以“顺济王”指能保佑顺

  • 倡荡之姬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后因以“倡荡之姬”借称从良的妓女。唐白行简《李娃传》:“倡荡之姬,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逾也。”

  • 鹏翮

    源见“鲲鹏展翅”。大鹏的羽翼。比喻贤才。明张四维《双烈记.寇逸》:“夹攻里外施英勇,看他鹏翮怎抟风?”亦喻浓云。宋梅尧臣《苦雨》诗:“秋空几旬雨,四海低鹏翮。”【词语鹏翮】   汉语大词典:鹏翮

  • 针芥相投

    《三国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 馀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 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针芥相投”比喻互相投契。《续传灯录.绍灯禅师》:“受具之后,瓶

  • 傅岩霖

    同“傅说霖”。宋无名氏《水调歌头.寿史相》词:“愿衍庄椿算,长沛傅岩霖。”【词语傅岩霖】   汉语大词典:傅岩霖

  • 顾曲周郎

    源见“周郎顾”。指三国 吴周瑜。亦借指通晓或爱好音乐、戏曲的人。清陈维崧《西江月.咏史》词:“姊嫁猘儿孙策,妹归顾曲周郎。”洪深《歌女红牡丹.电影故事》:“坤角花衫红牡丹,出演于哈尔滨 民庆茶园,玉貌

  • 东涂西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薛监(逢),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音chǎn,笑的样子)然,即遣一介语之曰:

  • 圯上老人

    源见“圯桥进履”。指授张良兵法的圯上老父黄石公。宋苏轼《留侯论》:“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也。”【词语圯上老人】  成语:圯上老

  • 磨铅策蹇

    源见“铅刀一割”。磨钝刀,鞭蹇驴。谦词,比喻勉力而为。唐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可与进也,乞诸一言,小子则磨铅策蹇,骋力于进取矣。”并列 铅,指铅刀,铅质钝刀。磨快钝刀,鞭策蹇驴。比喻尽力而为。唐·白

  • 季鹰归

    源见“莼羹鲈脍”。喻指思归之情。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