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书轨

    源见“书同文,车同轨”。借指国家的文物制度。《宋书.傅弘之传》:“若其怀道畏威,奉王受职,则通以书轨,班以王规。”宋苏轼《淮阴侯庙记》:“书轨新邦,英雄旧里。”【词语书轨】   汉语大词典:书轨

  • 刘宠遗芳

    源见“一钱太守”。指东汉刘宠遗留下来的清廉爱民的盛德美名。唐吴仁璧《金钱花》诗:“堪疑刘宠遗芳在,不许山阴父老贫。”

  • 缯贩之士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汉初,灌婴本是睢阳一个贩卖丝绸(缯)的普通人,后佐刘邦定天下,有功,封颍阴侯,成为朝廷大臣。后因以“缯贩之士”为有才能而出身低微者之典。南朝 梁江淹《为萧重让扬州表》:“缯贩

  • 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賸把:侭把。賸,一作“剩”。银釭:灯。 今夜相逢,我一个劲地用银灯来照,惟恐仍是相逢在梦境之中。 形容别后重逢的惊喜之情。语出宋.晏几道《鹧鸪天》:“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賸把银釭照

  • 鸡黍期

    同“鸡黍约”。唐高適《赠别王十七管记》诗:“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词语鸡黍期】   汉语大词典:鸡黍期

  • 反汗

    《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以汗出不能返喻令出不能收。后以“反汗”指翻悔食言或收回成命。唐元稹《论追制表》:“今陛下如

  • 马革包尸

    同“马革裹尸”。明朱鼎《玉镜台记.系狱》:“吾儿今死王事呵,纵然马革包尸,国史清名无玷。”

  • 东门之役

    《左传.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后因以“东门之役”指旧仇。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汪徐相仇》:“〔徐必进〕与汪为桑梓,初

  • 蜀魂

    同“蜀帝魂”。唐李商隐《燕台诗.春》:“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词语蜀魂】   汉语大词典:蜀魂

  • 参军瞎马

    同“盲人骑瞎马”。宋陈与义《目疾》诗:“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