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嵇康羡王烈

嵇康羡王烈

源见“王烈髓”。指希冀得道成仙。宋苏轼《石芝》诗:“亦知洞府嘲轻脱,终胜嵇康王烈。”


【典源】 晋·葛洪《神仙传·王烈》:“王烈者字长休,邯郸人也,常服黄精及铅,年三百三十八岁,犹有少容,登山历险,行步如飞。……中散大夫谯国嵇叔夜,甚敬爱之,数数就学。共入山,游戏采药。后烈独之太行山中,忽闻山东崩,地殷殷如雷声。烈不知何等,往视之,乃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才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试丸之,须臾成石,如投热蜡之状,随手坚凝,气如粳米饭,嚼之亦然,烈合数丸,如桃大,用携少许归。乃与叔夜曰:‘吾得异物。’叔夜甚喜,取而视之,已成青石, 击之䃅䃅如铜声。”《晋书·嵇康传》:“ (嵇) 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今译】 魏时王烈字长休,常服食黄精、铅等药物,据说已三百余岁,但容貌仍很年轻,登山涉水,走路如飞。嵇康 (字叔夜) 十分敬慕他,多次跟他学道。两人共入山,游玩采药。后来王烈独自入太行山,听到轰然山崩,他急忙去看,见山裂开几百丈,两边都是青石。当中有一穴口,中间有青泥流出像骨髓一样,王烈取泥团团看,一会儿就变成石头,如同团热蜡似的,气味像粳米饭,吃起来也是米饭的味道。王烈团了几个桃大的丸子,带回给嵇康,说:“我得了奇物。”嵇康非常高兴,等取出看时,已变成青石。《晋书·嵇康传》又说: 王烈与嵇康共入山,王烈得到石髓像糖饴似的,自己服食了一半,留一半给嵇康,可是已经凝固为石了。又在石室中见到一卷仙书,呼唤嵇康一起去取,则已经不见。王烈叹息说:“叔夜有求仙得道的志向但没有机遇,这是命啊!”

【释义】后以此典表现道家服食,求仙得道; 或指无缘得道; 也用以借指朋友间交往馈赠。

【典形】逢石髓、嵇康羡王烈、留石髓、青泥、石髓、王烈髓、握石髓、于仙绝缘、无道骨、山中石髓、石髓香。

【示例】

〔逢石髓〕 唐·骆宾王《秋日仙游观赠道士》:“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

〔嵇康羡王烈〕 宋·苏轼《石芝》:“亦知洞府嘲轻脱,终胜嵇康羡王烈。”

〔留石髓〕 宋·苏轼《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倘容逸少问金堂,记与嵇康留石髓。”

〔青泥〕 北周·庾信《奉和赵王游仙》:“白石香新芋,青泥美熟芝。”

〔石髓〕 唐·陈子昂《酬田逸人见寻不遇》:“石髓空盈握,金经闭不开。”

〔王烈髓〕 明·袁宏道《代青溪道士见招》:“朝浸用里芝,暮烹王烈髓。”

〔握石髓〕 南朝梁·沈约《游沈道士馆》:“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于仙绝缘〕 清·黄景仁 《夜起》:“君平与世原交弃,叔夜于仙已绝缘。”


猜你喜欢

  • 会稽竹箭

    源见“南金东箭”。比喻优秀人才。清唐孙华《奉使出都》诗:“会稽竹箭争磨砺,京国槐花忆苦辛。”

  • 爨下残

    同“爨下馀”。宋黄庭坚《岁寒知松柏》诗:“牺象沟中断,徽弦爨下残。”【词语爨下残】   汉语大词典:爨下残

  • 冰上人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艺术.索紞传》:索紞“明阴阳天文,善术数占候”,常为人占梦。“孝廉令孤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索)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二语引自《诗经.邶风

  • 天趣

    天然的情趣。元代汤垕《古今画鉴.宋画》:“(米)元章常称华亭李甲……作翎毛,有天趣。”又:“(易元吉)多游山林,窥猿狖( ㄖㄡˋ ròu 右)、禽鸟之乐,图其天趣。”【词语天趣】   汉语大词典:

  • 三径隐

    源见“蒋生径”。谓归隐故居。清尤侗《答俍亭禅师次来韵》:“我方三径隐,君已五宗禅。”

  • 老兵

    《晋书.谢奕传》:“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常逼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奕遂携酒就听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在。’温不之责。”“老兵”本义是指老年兵士,后

  • 庄舄越吟

    舄(xì戏):大。此处用于人名。越:国名。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疆域在今江苏东南、安徽南、江西东部。吟(yín银):口出的声音。此典指越人庄舄在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做大官,病中哼出的还是越国的

  • 雉媒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四:“茂陵文固阳,本瑯琊人,善驯野雉为媒,用以射雉。每以三春之月,为茅障以自翳,用觟矢以射之,日连百数。”西汉茂陵人文固阳,善于驯雉,以雉为诱饵引野雉来射之。后遂用为咏雉之典

  • 长风破浪

    梁.沈约撰《宋书.宗悫传》:“悫(悫,音què)年少时,炳(宗炳,宗悫的叔父)问其所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南朝.宋.宗悫,南阳涅阳人(今河南镇平县南),少有大志,有一次叔父宗炳问他将来打

  • 俯首贴耳

    低头垂耳,驯从听命。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亦作“伏首帖耳”。《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帖耳而泣。”帖:也作“贴”。【词语俯首贴耳】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