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夹袋中人物

夹袋中人物

此典为施师点访求贤才、以备选用事。施师点(1124-1192年),宋信州上饶人,一说玉山(今均属江西)人,字圣与。好学能文,20岁入太学,每试都在前列。后为临安(杭州)府教授。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出使金国,不负使命。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四年(1187年)升知枢密院事。在枢密院时,搜访贤才,将人名和品学记下,放到夹袋里以备选用。他认为蜀地离朝廷较远,有能力的贤才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让人了解。就让蜀中的贤德之士各自写下自己的特点和专长,然后按照他们的才干、操行和文字能力排出先后次序。每当朝廷官员出缺、要新拜一些官员时,依次推荐上报。后常称被当权者收揽以备录用的人为夹袋中人物。

【出典】:

宋史》卷385《施师点传》11838页:“师点倦倦(quán quán拳拳,诚恳;深切之意)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

【例句】:

明·张居正《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载《张文忠集·书牍九》:“别楮(chǔ础。木名,皮可制纸,后因以代称纸)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宁止朝夕。”


偏正 被别人收揽做亲信以备使用的人。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因周所编的刊物,总是几个夹袋里的人物,私心自用,以致内容糟不可言。”△贬义。多用于写人才的选择。→药笼中物


【词语夹袋中人物】  成语:夹袋中人物汉语词典:夹袋中人物

猜你喜欢

  • 以羊易牛

    《孟子.梁惠王上》载:齐宣王问孟子怎么知道他可以保护人民呢?孟子说:“臣闻之胡龁(齐国的大臣)曰:‘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以血涂器)钟。王曰:舍之;

  • 田有封洫

    田地有沟洫( ㄒㄩˇ xǔ 序)疆界,比喻事物都各有区别。《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封:疆。洫:田间水道。【词语田有封洫】   汉语大词典:田有封洫

  • 有大谬不然者

    谬:谬误,差错。 表示对情况的估计与事实相去甚远。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向未离家,谬谓四方一致,其饮馔服饰皆同于我。及历四方

  • 谷城文

    同“黄石略”。唐骆宾王《赋得白云抱幽石》诗:“讵知吴 会影,长抱谷城文。”

  • 事半功倍

    用力小而收效大。《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六韬.龙韬.军势》:“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 二竖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指缓)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

  • 燮和之任

    《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燮和,调和。孔传:“燮,和也。世和顺,以柔能治之。”旧用“燮和之任”比喻宰相之职,以宰相之职责协调国家上下。后因以“燮和之任”作为协调国务,治理国家之典

  • 梅公去汉

    源见“吴市隐”。谓遁隐以避乱政。宋陆游《梅子真泉铭》:“梅公之去汉,犹鸱夷子之去越也。”

  • 边睡

    同“边韶寝”。清黄景仁《留别正阳书院诸生》诗:“懒惊边睡足,饮诧邴肠宽。”

  • 杜甫山

    源见“饭颗山”。形容作诗辛苦,使身体消瘦。清王夫之《出郭赴李缓山之约》诗:“笛声恰在桓伊步,饭颗初逢杜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