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哀感中年

哀感中年

源见“东山丝竹”。指人至中年后常为事而感伤。清 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典源】《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晋书·王羲之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东晋谢安 (字安石) 对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 说:“人至中年易动感情,每与亲友分别,就忧伤好几天。”王羲之说:“人接近暮年,自然会这样,正需要以丝竹音乐来陶冶排遣。常怕被儿孙辈知道,破坏欢乐的情绪。”谢安曾在东山隐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中年的心情;或用以形容演奏欣赏音乐; 或用以形容与亲友分别之情。

【典形】 哀感中年、东山丝竹、丝竹东山、丝竹陶写、丝竹中年、畏逢亲友别,中年哀乐、中年丝竹、作数日恶、别怀恶、陶写待桑榆、正赖丝与竹、儿辈知此乐、中年怀抱、越山丝竹、中年作恶、中年心事。

【示例】

〔哀感中年〕 清·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东山丝竹〕 清 ·丘逢甲 《还山书感》:“南渡衣冠尊旧族,东山丝竹负中年。”

〔丝竹东山〕 明·陆钰《曲游春·和查伊璜客珠江元韵》:“携来丝竹东山,几度尊前杖底。”

〔丝竹陶写〕 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丝竹中年〕 清·王士禛《将往金陵冒辟疆携歌儿见过》:“莺花上日连秋社,丝竹中年感谢公。”

〔畏逢亲友别〕 宋· 陆游 《羁怀》:“谢傅畏逢亲友别,庞公思遣子孙安。”

〔中年哀乐〕 元·白朴《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中年丝竹〕 清·黄遵宪《上海喜晤陈伯严》:“大地山河悲缺影,中年丝竹动欢心。”

〔作数日恶〕 宋·苏轼《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缅怀别时语,复作数日恶。”


【词语哀感中年】  成语:哀感中年汉语词典:哀感中年

猜你喜欢

  • 失箸

    《三国志.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裴松之注引《华阳

  • 大相径庭

    原作“大有径庭”,径,山间小路;庭,庭院或堂外空地。大相径庭,原说山间小路和庭院毫无关系,后则泛指相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相去悬远,毫不相干。肩吾对连叔说,我听楚国狂士接舆说话,感到大而无当,荒诞无据,离

  • 改玉

    同“改玉改步”。《南齐书.高帝纪上》:“姬旦秉哲,曲阜启蕃,或改玉以弘风,或胙土以宣化。”【词语改玉】   汉语大词典:改玉

  • 猛士歌

    源见“大风歌”。表示渴望猛将守疆保国的壮怀。明陶望龄《沛县过高帝庙》诗:“云归尚识真人气,风起犹传猛士歌。”

  • 妙语天下

    《汉书.贾捐之传》:“贾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也。……长安令杨兴曰:‘县官尝言兴瘉薛大夫,我易助也。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使君房为尚书令,胜五鹿充宗远甚。’”汉时,贾捐之和杨兴相善,相互标榜夸赞。杨兴

  • 羊昙哭故知

    同“羊昙泪”。清赵翼《公相阿文成公挽诗》之一:“老成殂谢何胜感,不但羊昙哭故知。”

  • 聚沙年

    《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以成佛道。”《法华经》云,儿童玩耍,用沙堆塔,后成佛道。后遂用为咏儿童时代之典。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教虚弃。

  • 北鄙之声

    同“北鄙之音”。汉刘向《说苑.修文》:“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笑。”见“北鄙之音”。汉·刘向《说苑·修文》:“纣为~,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笑。”【词语北鄙之声】  成语:北鄙之声汉

  • 鲛盘

    源见“鲛人泣珠”。鲛人接泪成珠之盘。宋钱惟演《泪》诗之一:“鲛盘千点怨吞声,蜡炬风高翠箔轻。”【词语鲛盘】   汉语大词典:鲛盘

  • 硕人

    《诗经.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拂过。”唐.孔颖达疏:“诸言硕人者,《传》皆以为大德之人。”《诗.卫风.考槃》中以硕人比喻盛德之人。后遂用为咏贤者之典。唐.张九龄《商洛山行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