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发聋振聩

发聋振聩

又作“振聋启聩”,“振聋发聩。”发:启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振:振动。聩(kuì愧):天生耳聋。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 黄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鸿胪寺卿(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痛述鸦片毒害,提出禁烟、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

【出典】:

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11588页:“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例句】:

严复《救亡决论》:“今者,我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6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并列 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言论文章唤醒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清·严复《救亡决论》:“今者,吾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多用于教育人的方面。→当头棒喝。也作“发蒙振滞”、“发矇振聩”、“昭聋发聩”、“振聋发聩”、“震聋发聩”。


【词语发聋振聩】  成语:发聋振聩汉语词典:发聋振聩

猜你喜欢

  • 文举荐贤

    《后汉书.孔融传》:“岁余,复拜太中大夫。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已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 柴桑三径

    源见“陶潜三径”。指陶潜隐居处所。柴桑,陶潜故乡。清赵怀玉《沁园春.钱大令松菊犹存图》词:“披图问,彼柴桑三径,得似君无?”

  • 白版天子

    《南齐书.舆服志》:“乘舆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没胡,江左初无之,北方呼晋家为白版天子。”注:授官无印,只以板书,称为白板。项羽生前能号令诸侯,犹如天子。后以“白版天子”指代项羽。清.王昙《住谷城之

  • 伯休隐

    源见“韩康卖药”。指隐居为医。宋陆游《病酒宿士坊驿》诗:“卖药思从伯休隐,爱花却笑拾遗狂。”

  • 亲舍云飞

    同“白云亲舍”。元 龚璛《次韵郑佥事送干寿道之慈湖长》:“亲舍云飞千里白,客篷雨涨一川黄。”

  • 崔护题诗

    源见“人面桃花”。表示未见心上人而惆怅、叹惋。元张可久《折桂令.红梅次疏斋学士韵》曲:“拚花下何郎醉死,误庄前崔护题诗。”

  • 醉卧官道

    陆游《南唐书》卷七《毛炳传》:“得钱即沽酒,尝醉卧道旁,有里正掖起之,炳瞋目呵之曰:‘醉者自醉,醒者自醒,亟去,毋挠予睡。’”毛炳醉卧道旁,里正来关照他,他说是搅乱了他的美睡。后以此为酒醉失礼之典。宋

  • 功成名就

    同“功成名遂”。元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你则说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说出家的延年益寿。”见“功成名遂”。元·范子安《竹叶舟》:“你则说做官的~,我则说出家的延年益寿。”【词语功成名就】  成语:功成名

  • 衅发萧墙

    谓变乱起于内部。《后汉书· 傅燮传》: “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参见:○萧墙祸起见“祸起萧墙”。《后汉书·傅燮传》:“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

  • 小奚

    同“小奚奴”。清张岱《陶庵梦忆.冰山记》:“是夜席散,余填词督小奚强记之。”【词语小奚】   汉语大词典:小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