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

原指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后喻相识时间短,交情浅薄。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桓帝时先后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等职。“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少时极聪明,记忆力十分强,据史载,应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贺家去作客,适逢袁贺开门外出,就在这时他看到袁家门内有个造车的匠人露出了半张脸。几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到了这个车匠,还向他打招呼,可见,应奉的记忆力是多么好。

【出典】:

后汉书》卷48第1607页《应奉传》注引:“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例句】: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试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识。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见“半面之旧”。《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自姓崔名宁,与那小娘子无~。”


【典源】《后汉书·应奉列传》注引吴·谢承《后汉书》曰:“ (应)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今译】 后汉应奉聪明强记,他二十岁时,去彭城拜望袁贺。袁贺出门不在,造车匠人开门露出半张脸来看应奉,应奉离去。数十年后在路上遇见车匠,应奉仍认识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记忆力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典形】 半面、半面曾记、半面之旧、门间半面人、半面相看、半面新。

【示例】

〔半面〕 唐·元稹《别李三》:“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半面曾记〕 宋·姜夔《解连环》:“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 半面曾记。”

〔半面之旧〕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门间半面人〕 宋·陈师道《寄单州张朝请》:“平生天上张公子,尚记门间半面人。”


【词语半面之识】  成语:半面之识汉语词典:半面之识

猜你喜欢

  • 颜公付酒钱

    《宋书.隐逸传.陶潜传》:“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南朝宋文士颜延之与隐士陶潜友好,常相聚欢饮。

  • 虚弦落雁

    源见“空弦落雁”。称赞箭艺精湛。宋黄庭坚《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词:“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 依门卖笑

    见“倚门卖笑”。清·蕊珠旧史《京尘杂记·长安看花记》:“言词举止,并皆安详,雅无市井~习气。”

  • 晏开之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国传》:“是时乌桓,鲜卑屡寇外境,国素有筹策,数言边事,帝器之。及匈奴薁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款塞称藩,愿扞御北虏……(耿国)曰:‘臣以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东扞鲜卑,北

  • 壮发冲冠

    源见“燕市悲歌”。形容气概豪迈雄伟。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公雄心烈眦,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飞北斗之石箭。”主谓 形容英雄气概,豪气冲天。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公雄

  • 一雕挟两兔

    唐.郑处晦《明皇杂录》下载,唐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同为宰相,张、裴二人磬折而趋,态度谦逊,李林甫在中,轩骜不谦让,喜形于色,观者窃言“一雕挟两兔”。此事又见《新唐书.李林甫传》。后以“一雕双兔”为咏

  • 神品

    文艺品评的用语,凡艺之极精妙者称为“神品”。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叙画》引吴兴夏文彦论画三品曰:“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

  • 倚门妇

    同“倚门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计取其妇,报之已甚矣;而又视若倚门妇,玷其家声,是已甚之中又已甚焉。”【词语倚门妇】   汉语大词典:倚门妇

  • 巧诈不如拙诚

    机巧诈伪不如笨拙诚实。语出《韩非子.说林上》:“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资治通鉴.魏纪.明帝太和六年》:“《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主谓 巧伪奸诈不如笨拙而

  • 轩岐家

    源见“轩岐”。指医药家。明姚士粦《见只编》中:“余同县有轩 岐家李怡春者,凡贫病乞药,未尝责钱。”【词语轩岐家】   汉语大词典:轩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