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楚国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移动了,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很难吗?

【出典】: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堕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堕。’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连动 比喻拘泥固执,不会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钱钟书《管锥编》:“班、王所记,皆于《史记》稍有增饰,盖行文时涉笔成趣。若遽谓其别有文献据依,足补《史记》之所未详,则~矣。”△贬义。用于形容只会固守成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固执己见 泥古不化 胶柱鼓瑟 ↔守经达权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译】 古代有位楚国人渡江,他带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边,他从刻记号处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远了,而剑在水底并未动,像这么来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而改变; 也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典形】 记剑痕、刻剑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剑、痴人记剑痕。

【示例】

〔记剑痕〕 宋·陆游《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剑痕〕 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 唐·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循环何极? 刻舟靡寻。”

〔刻舟痕〕 宋·苏轼 《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汉语词典:刻舟求剑

猜你喜欢

  • 荆钗妇

    同“荆布之妇”。唐许浑《酬殷尧藩》诗:“竹马儿虽小,荆钗妇惯贫。”

  • 琼瑶之报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注:水果),报之以琼瑶(注:美玉)。”木瓜和琼瑶二者贵贱差别极大。“琼瑶之报”用以为厚重报答的典故。清.洁歌子《萤窗异草.黄灏》:“然窃计得此以献我公,当不啻(注:

  • 毕卓眠

    同“毕卓瓮头眠”。清赵执信《赠善酿王生》诗:“家当后乐桥,岁酿范泉水;瓮底毕卓眠,床头杜康祀。”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谓旅行之客喝了饯别之酒上路,一觉醒来,在船上见到的只是岸柳、晓风、残月而已。 形容旅途的凄清况味和旅人的寂寞情怀。语出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冥椿

    同“椿灵”。南朝 齐谢朓《高松赋》:“岂榆柳之比性,指冥椿之等龄。”【词语冥椿】   汉语大词典:冥椿

  • 染翰

    用笔蘸墨书写。翰:毛笔。《文选.潘岳.秋兴赋》:“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唐代李善注:“翰,笔毫也。”《染书.萧介传》:“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

  • 琪花瑶草

    仙界的花草。宋代王毂《梦仙谣》:“前程渐觉风光好,琪花片片粘瑶草。”琪、瑶:原是美玉名。并列 琪、瑶,美玉。花草如美玉般鲜美。语本唐·王毂《梦仙谣》:“前程渐觉风光好,琪花片片粘瑶草。”《西游记》98

  • 抱瓮灌园

    《庄子.天地》载:孔子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抱着瓮下井装水运到园中浇菜,用力甚多而见功很少,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既省力又快。老人愤然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古代指用牛拉的车。輗( ㄋㄧˊ ní ):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相衔接的活销。小车:古代指用马拉的车。軏( ㄩㄝˋ yuè ):古代车上置于车辕和横木衔接处的销钉。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行

  • 洛媛

    同“洛神”。宋杨亿《宣曲二十二韵》诗:“洛媛迷芝馆,星妃滞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