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伊于胡底

伊于胡底

伊:句首语助词。于:往。胡:何。底:尽头,终极。 弄到什么地步。 表示结果很糟。语出《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机械相乘,得失倚伏,胶胶扰扰,将伊于胡底乎?”清.黄爵滋《论禁烟书》:“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慈禧太后演义》二五回:“即如裁并官缺一事,本为淘汰冗员,而外间不察,遂有以大更制度为请者,举此类推,将以讹传讹,伊于胡底?”也引作〔伊于何底〕。清.查继佐《罪惟录.抗运诸臣列传上.史可法》:“可法上疏曰:‘老成激而投簪,豪杰因之裹足,祖宗怨,天命潜移,东南一隅,不知其伊于何底也?’”清.范锴《汉口丛谈》卷五:“母泣曰:‘此女恶业,殆种自前生,不知今世伊于何底?’”


述宾 伊,句首助词,无义;于,往;胡,何;底,终点。走到哪里去。谓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后果不堪设想。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我视犹谋,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高亨注:“底,物的下部,此指最后境地。”清·林则徐《参劾因循不振之镇将沈镇邦等分别降勒休折》:“若不严参示儆,是南澳一带,前船虽已押回缴土,而后船又复踵至而售私,藏垢纳污,~。”△贬义。用于后果极坏之事。→不堪设想。也作“伊何底止”。


【词语伊于胡底】  成语:伊于胡底汉语词典:伊于胡底

猜你喜欢

  • 明皇放蝶

    参见:蝶幸

  • 青雀

    同“青鸟使”。唐李商隐《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又《圣女祠》:“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词语青雀】   汉语大词典:青雀

  • 风木之思

    源见“风木之悲”。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记》:“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见“风木含悲”。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

  • 蓬莱

    《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录并皆在焉。”后因以“蓬莱”借指秘书省、秘书监或秘阁等。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周王 群玉之山

  • 负米养亲

    同“负米”。宋陆游《生日子聿作五字诗为追怀先亲》诗:“负米养亲无复日,《蓼莪》废讲岂胜悲。”连动 比喻为人子者出门做事,按时寄款归家,以奉养父母。《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见孔子曰:‘由也事二亲之时,

  • 软温新剥鸡头肉

    宋.乐史《杨妃外传》:“杨妃出浴,露一乳,明皇扪弄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在旁对曰:‘润滑由来塞上酥。’妃笑曰:‘信是胡儿只识酥。’”芡是一种水生植物,又名鸡头或鸡头莲,种子名芡实,其肉似乳。后

  • 金船

    北周庾信《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玉节调笙管,金船代酒卮。”倪璠注:“《八王故事》曰:‘陈思有神思,为鸭头杓,浮于九曲酒池。王意有所劝,鸭头则回向之。又为鹊尾杓,柄长而直。王意有所到处,于樽上镟之,

  • 转车腹痛

    同“车过腹痛”。清王闿运《一枝春.访滕王阁娄妃墓并看澹台将军石像》词:“转过腹痛,似听得、往年笳鼓。”

  • 缟纻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出使)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白绢带),子产献纻衣(纻,麻衣)焉。”吴公子季札和郑子产见面时像是老朋友一样,公子札赠给子产白绢大带,子产给季札以苎麻

  • 玉镜台聘

    《世说新语.假谲》:“温公(温峤)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婿。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馀,乞粗存活,便足慰吾馀年,何敢希汝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