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亦步亦趋

亦步亦趋

形容事事追随和模仿他人。孔子的学生颜回有一次问孔子,老师您慢慢走,我也慢慢走;老师您快快地走,我也快快地走;老师您前面跑,我也跟在后面跑;老师您跑得一溜烟,我只好瞪着眼睛落在了后面。孔子问道,这是什么意思?颜回答道,您慢慢地走我也慢慢地走,是指您讲什么,我也讲什么;您快快地走,我也走得快,是说您同别人争论,我也帮腔;老师前面跑,我也跟在后面跑,是说我也可以随您一样讲述圣贤之道;您跑得一溜烟而我只能瞪着眼睛落在后面是说您虽不开口讲话,别人也对您极为崇拜,而这一点却是我做不到的。

【出典】:

庄子·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例句】: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5:“惟吾乡邵山人长蘅,初所作诗,既描摩盛唐,苦无独到,及一入宋商邱(荤)幕府,则又亦步亦趋,不能守其故我也。”


并列 亦,也;步,行走;趋,快走。原指学生紧紧追随老师。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后来形容处处模仿或一味追随他人。张贤亮《小说中国》:“我们思想经常走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者们惯于从书本出发,跟着现成的理论~。”△贬义。用于形容没有主见,不能独创,成为他人附庸的人。→人云亦云 携手接武 鹦鹉学舌马首是瞻 附骥攀鸿 ↔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 别出心裁 别开生面异军突起 自行其是。也作“一步一趋”、“亦趋亦步”。


解释步:步行。趋:小跑。形容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庄子·田子方》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渊问孔子:“先生您行走我也行走,先生您快跑我也快跑,先生您疾驰我也疾驰,先生您脚不沾地地迅疾飞奔,我却只能干瞪着双眼落在后面。”孔子听不懂,颜渊又说:“我说这些意思是,您不说什么却能够取信于大家,不表示亲近却能使情谊传遍周围的人,不居高位、没有权势却能够让人民像流水那样居于身前,而我却不懂得先生为什么能够这样。”

孔子说:“人最悲哀的是心灵的僵化死亡,这比躯壳的死亡更厉害。要想不至于‘心死’,就得让自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往西方落下一样,每时每刻都不停地变化。命运的安排不可能预先窥测,所以我只是每天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罢了。我跟你这样亲密无间,你却不能真正了解我,这真是我的悲哀。”

近义人云亦云

反义特立独行

例句

缺乏创造力,亦步亦趋,是不能打开局面的。


【词语亦步亦趋】  成语:亦步亦趋汉语词典:亦步亦趋

猜你喜欢

  • 白石道人

    源见“叱石为羊”。羊的代称。《事物异名录.兽畜》引明黄一正《事物绀珠》:“羊,一名白石道人。”【词语白石道人】  成语:白石道人汉语大词典:白石道人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见“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黔娄有言,~。”

  • 濠梁兴

    同“濠上观鱼”。指回归自然,与鱼鸟相乐的兴致。清 毛序《偕同人散步》诗:“物我两俱忘,不减濠梁兴。”

  • 化若偃草

    《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晋书.潘尼传》:“学犹莳苗,化若偃草。博我以文,弘我以道。万邦蝉蜕,矧

  • 梁溠

    《左传.庄公四年》:“(楚)令尹门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晋.杜预注:“时秘王丧,故为奇兵更开直道。溠水在义阳厥县西,东南入郧水。梁,桥也。随人不意其至,故惧而行成。”溠,音zhà。春秋时,

  • 燕岱之石

    源见“燕石妄珍”。喻庸才下品。隋江总《让尚书令表》:“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燕 岱之石,混同瑚琏之器。”偏正 燕、岱,地名。比喻庸才下品。隋·江总《让尚书令表》:“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

  • 挽须

    唐.杜甫《北征》:“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挽须,拉扯胡须,写孩童天真之举。因用为天伦之乐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定拆号日喜而有作》:“挽须预想诸儿喜,倒指犹为五日留

  • 荆株

    源见“田家荆合”。指兄弟。清孙枝蔚《赠汪舟次》诗之一:“三冬辞裙布,万里隔荆株。”【词语荆株】   汉语大词典:荆株

  • 盛筵难再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后人在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或盛会不易重逢时,多借以作比。主谓 盛大的宴会难得再逢,比喻良辰美景不易重逢。唐·王勃《滕王阁序》:“胜地不常

  • 尺鷃

    源见“榆枋之见”。比喻识浅志小之人。南唐李中《海上和郎戬员外赴倅职》:“一朝凤诏重征入,鹏化那教尺鷃知?”明王世贞《参议范君视事赋此赠之》诗:“尺鷃在衡藩,栖栖竟何营?”【词语尺鷃】   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