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牢,关牲口的圈。意谓失去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还可以及时设法补救。战国时期,楚怀王昏愦无能,轻信秦国使者张仪之言,被囚于秦而死。其子楚顷襄王继位后,不思报仇,反而和他的父亲一样亲近佞幸,不理朝政,以致国势日蹙。公元前280年,大臣庄辛提醒他这样下去极其危险。楚顷襄王极不高兴,骂他老糊涂。庄辛不得已避难于赵。次年,秦即背盟攻楚,占领楚国首都,楚顷襄王也被迫流亡城阳。这时他才后悔未听庄辛之言,于是发使遣书,征庄辛于赵,并对他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以致搞得这样狼狈,您看怎么办?庄辛回答道,我听俗话说,见到兔子才想起猎犬,还不算晚,羊跑了再想修补羊圈,也不算迟。从前汤、武地方仅有百里,但却日益昌盛;桀、纣虽有整个天下,但却亡了国。现在楚国虽然失去不少地方,但是裁长补短计算,也有几千里,这样的国家还赶不上只有百里的汤、武吗?

【出典】:

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顷襄王》:“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例句】:

南宋·陆游《剑南诗稿》68《秋兴》之八:“亡羊补牢理所宜。”


连动 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语本《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宋·陆游《秋光诗十八》:“惩羹吹齑其岂非,~理所宜。”△多用于描写失误后及时采取补救防范措施。→江心补漏 顾犬补单 ↔未雨绸缪曲突徙薪。也作“顾犬补牢”。


解释亡:丢失。牢:羊圈。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菟(通‘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怀王被秦昭王扣留,死在了秦国。怀王的儿子楚襄王即位后,不思发愤图强,反而亲信小人,荒淫放纵,结果遭到秦国的连年进攻,兵败地削。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君王您左边跟着州侯,右边跟着夏侯,车子后边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这样一味放纵自己贪图享乐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楚国的都城郢就危险了。”楚襄王说:“你是老糊涂了呢,还是认为这是楚国不祥的征兆呢?”庄辛说:“这的确是我看到的您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啊,哪里敢以为是国家的不祥之兆呢?假如您对那四个人的宠幸一直不衰减,楚国一定会亡国。我请求您允许我呆在赵国来观看这种情况。”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在那里呆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攻下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流亡到了城阳,于是他派遣使臣、骑士,到赵国征召庄辛回来。庄辛说:“好吧。”庄辛回来后,楚襄王说:“我以前不能采纳您的建议,以至于到了现在这种地步,怎么办呢?”庄辛回答道:“俗话说:‘看见兔子再回头招呼猎犬不算晚,走失了羊再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我听说以前商汤、周武王这些明君只凭借百里之地而最终兴盛,夏桀、商纣这些暴君虽然拥有天下却不能免除覆灭。现在楚国虽然地盘不大,截长补短地算起来也有数千里,岂止百里之地?”庄辛又层层比喻讲解面临的危险和出路,楚襄王听后脸色大变、身体战栗,非常害怕,决定让庄辛收拾残局,最终收复了失地。

近义见兔顾犬

反义未雨绸缪

例句

这次试验没有成功,我们应该亡羊补牢,认真总结教训。


【词语亡羊补牢】  成语:亡羊补牢汉语词典:亡羊补牢

猜你喜欢

  • 绕朝谋

    源见“绕朝策”。指春秋 秦大夫绕朝向秦康公谏阻士会归晋的谋略。柳亚子《汉家行》:“秦庭倘用绕朝谋,桥陵应祝轩辕寿。”

  • 荆人弓

    同“楚人弓”。楚,古亦称荆。清钱谦益《昆仑山人扇子歌》:“魏公笏在世所羡,荆人弓失嗟何及。”

  • 卞和知

    源见“和氏之璧”。指知才之士,独具慧眼。唐刘商《殷秀才求诗》诗:“连城犹隐石,唯有卞和知。”

  • 舟中敌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名击,与韩、赵三分晋地)。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我国古代居住在长江中

  • 白衣

    同“白衣人”。唐高適《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啄,亦从乌帽自欹斜。”【词语白衣】   汉语大词典:白衣

  • 汇茅

    同“汇征”。《隋书.炀帝纪上》:“朕负扆夙兴,冕旒待旦,引领岩谷,置以周行,冀与群才共康庶绩。而汇茅寂寞,投竿罕至,岂美璞韬采,未值良工,将介石在怀,确乎难拔?”【词语汇茅】   汉语大词典:汇茅

  • 得凤

    源见“凤毛”。喻有俊秀子弟。唐崔嘏《授裴谂中书舍人制》:“臧孙有后,且闻得凤之音;枚乘多才,雅畜雕龙之妙。”【词语得凤】   汉语大词典:得凤

  • 三危

    《尚书.虞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旧题汉.孔安国传:“三危,西裔。”“三危”,山名,传说在我国最西部。舜曾经把三苗这一古代部族赶到这一带居住。后用为喻流放犯人的偏远地方。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 伊于胡厎

    《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首助词,无义。)于胡底(厎:音zhǐ后亦写作“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伊于胡底意思是到什么地步为止。(

  • 澄清志

    源见“揽辔澄清”。指治理乱局、安定天下的抱负。元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王德钟《书感十章》之六:“少年未遂澄清志,那许怜渠翠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