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高诱注:“亢,当也”)也哉!’”

春秋时齐晋交战,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丢了自己的武器,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寻看法。路人认为,亡戟得矛,得失相当;叔无孙则认为,亡戟得矛,得失不相当。说得失相当,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着眼于大同;说得失不相当,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着眼于小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观点不同,结论也必然会不同。

后因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语出《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


【词语亡戟得矛】  成语:亡戟得矛汉语词典:亡戟得矛

猜你喜欢

  • 叶公

    源见“叶公好龙”。比喻徒有虚好的人。唐 周昙《哀公诗.再吟》:“好龙天为降真龙,及见真龙瘁厥躬。接下不勤徒好士,叶公何异鲁哀公?”

  • 南柯蚁

    同“槐根蚁”。宋陆游《眉州驿舍睡起》诗:“尚嫌漆园蝶,肯作南柯蚁?”【词语南柯蚁】   汉语大词典:南柯蚁

  • 揽澄清辔

    同“揽辔澄清”。宋 向子?《南歌子》词:“喜揽澄清辔,能同载酒船。相逢忽谩别经年。”

  • 圣人

    同“圣人酒”。宋杨万里《和萧伯和春兴》:“圣人枉索方兄价,我与贤人也一中。”【词语圣人】   汉语大词典:圣人

  • 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使:使唤,指使。 好像身子指使臂膀,臂膀指使手指一样。 形容指挥裕如。语出《管子.轻重乙》:“请与之立壤,列天子之旁。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兼霸之壤,三百有余里。佌诸侯度百里负海,子男者度七十里。若

  • 水石清华

    同“水木清华”。《宋书.隐逸传论》:“且岩壑闲远,水石清华,虽复崇门八袭,高城万雉,莫不蓄壤开泉,仿佛林泽。”见“水木清华”。《宋书·隐逸传论》:“岩壑闲远,~。”【词语水石清华】  成语:水石清华汉

  • 鞭山

    源见“驱石驾沧津”。指传说中神驱山石助秦始皇造东海之桥。明袁宏道《天柱山谒帝》诗:“鞭山驾鼋鼍,一笑秦皇帝。”

  • 东箭

    同“东南竹箭”。《晋书.王舒虞潭顾众等传赞》:“顾实南金,虞惟东箭。”【词语东箭】   汉语大词典:东箭

  • 目不识字

    见“目不识丁”。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者可为郡邑博士。”【词语目不识字】  成语:目不识字汉语大词典:目不识字

  •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古代谚语。形容强烈的乡土之情。语出《西游记》五回:“崩芭二将道:‘大圣在天宫,吃了仙洒仙肴,是以椰酒不甚美口。常言道:美不美,乡中水。’大圣就道:’你们就是亲不亲,故乡人。’”明.罗懋登《西洋记通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