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

是说举起棋子不知如何下为好。比喻临事犹豫,拿不定主意。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因遇大臣孙林父、宁殖无礼,而被他们驱逐出境,另立公孙剽为君,是为卫殇公。公元前548年,因为宁、孙两家矛盾,宁殖之子卫国执政大夫宁喜又欲再拥卫献公回国为君。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此事后,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棋,一方举棋下不了决心,不知下一步如何走,这是难于取胜对方的。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他是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宁喜是卫武公的九世孙,恐怕很快要灭亡了,可悲啊。”果然,献公复国之后,即以宁喜专权,将其处死。

【出典】: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奕棋,其何以免乎?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例句】:

唐·刘肃《大唐新语》:“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述补 下棋落子时犹豫不决。比喻处事没主见,不够果断。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高阳《粉墨春秋》:“又想嫁美国人、又想嫁中国人,~,蹉跎了佳期。”△贬义。多用于写遇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当机立断 举棋若定。也作“置棋不定”。


【词语举棋不定】  成语:举棋不定汉语词典:举棋不定

猜你喜欢

  • 买牛卖剑

    同“卖剑买牛”。元 朱庭玉《青杏子.归隐》套曲:“归来好向森泉下,买牛卖剑,求田问舍,学圃耘瓜。”见“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元·朱庭玉《青杏子·归隐》:“归来好问林泉下,~,求田问舍,学圃耘瓜。”【词

  • 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做无益的事来妨害有益的事。 古人反对“玩物丧志”,认为娱情于自然风光、服用器物,是做无益之事而妨害正事。语出《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唐.吴

  • 足音空谷

    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明汤显祖《答王相如书》:“足音空谷,乃有相如。”胡熊锷《粲如到问偕隐内子目疾代赋以谢之》诗:“眼底浮云成变幻,足音空谷到沈幽。”参见“空谷足音”。见“空谷足音”。【词语足音空谷】

  • 三千

    《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复,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

  • 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

    元方:陈纪,字元方,东汉颍川许昌人。陈寔长子,有才智德行。季方:陈谌,字季方,陈寔少子,亦有才智德行。 难做元方的弟弟,也难做季方的哥哥。 意谓兄弟二人见识才智难分高下。 旧时常用以称美两弟兄才

  • 凫乙辨

    源见“越凫楚乙”。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判断错误,各执己见。清钱谦益《橘社吴不官以雁字诗见示凡十二章戏为属和亦如其数》之五:“天一诏将凫乙辨,三千牍为鹜行裁。”

  • 韩王剑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苏秦“于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为名

  • 卞庄之刺

    源见“卞庄子刺虎”。谓两强相争,为第三者所利用。郭孝成《民国各团体之组织》四节:“惟同国推刃,自相靡敝,久而不解,两虎之噬,恐利卞庄之刺。”

  • 家余四壁风

    源见“家徒四壁”。形容清贫。清袁枚《赠高嵩瞻观察》诗:“儒林身负三朝望,廉吏家余四壁风。”

  • 青牛师

    源见“紫气东来”。指老子。明高启《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我闻此中可度难,玉枕秘记传自青牛师。”【词语青牛师】   汉语大词典:青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