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遗余力

不遗余力

指做事已经拿出全部力量。公元前260年,秦赵主力会战于长平,赵国失败,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四十余万人被秦军全部坑杀。在这次战争中,秦军也打得精疲力尽,再也没有余力攻打赵国。这样,秦国便以战胜之余威,遣使至赵,要求赵国割让六城作为讲和条件。赵孝成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刚从秦国到达赵国的楼缓极力主张割地求和,赵王也表示同意。赵国上卿虞卿知道后,坚决反对。他问赵王,秦兵攻打赵国,是精疲力尽之后退回去的呢,还是虽有能力进攻,但只是因为爱您而不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赵国,已经尽了最大力量了,一定是精疲力竭而撤兵的。虞卿说,秦国尽了最大力量而不能攻占的,您却将其白白的奉献给秦国,这不是帮助秦兵进攻自己吗?秦兵以后如果年年再来攻打,不断要求割地,您该怎么办!赵国有多少土地可供您割让于秦?这样下去,赵国不是要灭亡了吗?不如不与秦国讲和,而以五城之地给予诸侯,换取他们出兵攻秦。这样,我们赵国失地于诸侯,还可以得偿于秦。赵王听了,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便不与秦国讲和,而派虞卿出使齐国,争取诸侯出兵,从而打败了秦国的军事进攻。

【出典】: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例句】:

《毛泽东选集》第2卷《论持久战》:“日本不能占领全中国,然而在它一切力所能及的地区,它将不遗余力地镇压中国的反抗。”


述宾 遗,余力。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出来,一点不保留。语出《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邓贤《中国知青梦》:“因为同大自然斗争不仅在于忍受烈日暴晒和毒虫叮咬还在于暴晒和叮咬之下仍然要~地创造劳动成果。”△用于形容十分努力。 →尽心竭力 全力以赴 ↔留有余地 好逸恶劳 半心半意。也作“不留余力”。


解释遗:剩余。本来指没有剩下多少兵力。后来比喻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大战。赵国战败,牺牲了一名都尉。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说:“我想命令军队轻装急进,再去攻击敌人,怎么样?”楼昌说:“没有用处,不如派遣重要的使臣去讲和。”虞卿说:“说讲和的人,一定是认为不讲和军队一定会打败,但是现在讲和的主动权在秦国一方。再说大王您分析秦国目前的情况,是想打败您的军队呢,还是不呢?”赵王说:“秦国目前的情况是自己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战斗力了,但是一定会打败赵军。”虞卿说:“您姑且听我的,派遣使者带着贵重的宝物去结纳楚国和魏国。楚、魏想得到您的宝物,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如果赵国的使者到了楚、魏,秦国一定会怀疑我们将要联合起来对付他,也一定会害怕,这时讲和才能成功。”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和平阳君商量讲和的事,派遣郑朱到秦国,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和秦国讲和,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您觉得怎么样?”虞卿说:“大王您讲和一定不能成功,军队一定会大败。因为天下庆贺战争胜利的人都在秦国了。再说郑朱是赵国地位显贵的人,他到秦国,秦王一定会拿这事来张扬。那么楚、魏就会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讲和,也就不会来救援您。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会来救您,那么讲和就不会成功。”赵国最终没有能够和秦国讲和,军队果然大败。

近义全力以赴

反义三心二意

例句

为大家办事时,我们必须不遗余力,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词语不遗余力】  成语:不遗余力汉语词典:不遗余力

猜你喜欢

  • 死灰燃

    同“死灰复燃”。宋宋祁《将还都寄献臣》诗:“生意不随枯树尽,危心重伴死灰燃。”

  • 仪舌

    源见“张仪舌”。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泛指能言善辩的人。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仪舌忻犹在,舒帷誓不褰。”【词语仪舌】   汉语大词典:仪舌

  • 瞻云

    同“望断白云”。清李渔《慎鸾交.计竦》:“久切瞻云梦寐劳,说到今朝,果到今朝。”

  • 霸王别姬

    指楚霸王项羽被汉军打败,围困垓(gā该)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无法扭转大局,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的悲惨情境。后以此典比喻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悲惨境地;也比喻盲目自负,有勇无谋而失败的教训。项羽被汉军围

  • 迟迟吾行

    我们慢慢走。 表示有所依恋,舍不得离开。语出《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清.李汝珍《镜花缘》四〇回:“小弟自从登了此山,不但名利之心都尽,只觉万事皆空。此时

  • 移宫

    晚明三案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死,其子朱由校(熹宗,年号天启,1620——1627年在位)当立,抚养他的李选侍(光宗宠妃)与心腹宦官魏忠贤想利用熹宗年幼的机会,把持朝政,便据占乾清宫,不

  • 篁竹之酋

    《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安上书谏曰:‘……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汉代建元年间,南方闽越举兵犯界,屡次进攻东瓯及南越。当时主战主和两派

  • 两重天

    同“刺史天”。唐戎昱《赠宜阳张使君》诗:“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词语两重天】   汉语大词典:两重天

  • 受谏鹞死

    源见“鹞死握中”。赞颂君王纳谏。清王士禄《诏罢高丽贡鹰歌》:“君不见虬须天子真英雄,受谏鹞死藏怀中。”

  • 簇新

    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六:“厨盘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本谓簇聚新物。后转用为全新、极新之意。元无名氏《刘弘嫁婢》一折:“人家那簇新做出来的衣服,连带儿也不曾缀。”【词语簇新】   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