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不识不知:犹言不知古今。形容先民淳朴。帝:天帝,即自然。则:法则。 不知古今,自然地遵循上帝的法则。 表示一切听其自然,无为而治,或平平和和地生活。语出《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郑玄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晋书.景帝纪》:“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鲁迅《集外集.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国的诗歌中,有时也说些下层社会的苦痛。但绘画和小说相反,大抵将他们写得十分幸福,说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平和得像花鸟一样。”也单引〔不识不知〕。唐.林滋《木人赋》:“进退合宜,依然在斯。既无丧无得,亦不识不知。”


猜你喜欢

  • 鲙炙

    同“脍炙”。宋吴坰《五总志》:“时人鲙炙,以为切对。”【词语鲙炙】   汉语大词典:鲙炙

  • 贤哉巷

    源见“箪瓢陋巷”。指居处简陋的贤士之家。唐张祜《酬房子客郊居》诗:“郡中旧指贤哉巷,门外多来长者车。”

  • 灌园翁

    源见“仲子灌园”。泛指隐逸者。明高启《夏景园庐》诗:“本同趋府客,偶似灌园翁。”

  • 退锋郎

    宋 陶穀《清异录.退锋郎》:“赵光逢薄游襄 汉,濯足溪上,见一方砖类碑,上题字云:‘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砖后积土如盎,微有苔藓,盖好事者瘗笔所在。”原系对无锋秃笔的拟人戏称。后喻指被埋没了的人

  • 土脉

    《国语.周语上》:“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韦昭注:“脉,理也。”谓土壤开冻松化,生气勃发,如人身脉动。后因以“土脉”泛指土壤。唐韩愈《苦寒》诗:“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词语土脉】 

  • 求仁得仁

    《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对子贡讲解“仁”字,他说以前卫国的

  • 太史简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太史简”称扬史官秉笔直书

  • 变生肘腋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 才非唐举知

    源见“蔡泽年寿”。喻指少有大志,非一般人能了解。清吴伟业《赠青溪蔡羽明》诗:“仙是麻姑降,才非唐举知。”

  • 星如雨

    《左传.庄公七年》:“星陨如雨”。宋吴自牧《梦粱录.元宵》:“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睹若飞星。”后遂用“星如雨”比喻元宵灯火之盛。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