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明焦竑《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宴群臣赋诗,姜平子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坚怪问之,平子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庄子云:丁字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坚与平子,正不识一丁者。”明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新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齐俗考》:“今文多用~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用于描写人文化低,不会识字。→不识之无


【典源】 《旧唐书·张弘靖传》:“又(韦) 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洪迈《客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今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多冠以“反虏”罪名,对士卒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会挽硬弓射箭,不如读书识几个字。”或说“一丁字”乃“一个字”形近之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胸无点墨。

【典形】 不若一丁字、不识一丁、丁字不识、空腹无丁字、莫识一丁字、挽弓笑识丁。

【示例】

〔不若一丁字〕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之四:“武门两石弓,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丁字不识〕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 丁字不识称农夫。”

〔空腹无丁字〕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词语不识一丁】  成语:不识一丁汉语词典:不识一丁

猜你喜欢

  • 弦歌

    源见“武城弦”。指出任邑令。《晋书.陶潜传》:“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词语弦歌】   汉语大词典:弦歌

  • 操矛入室

    同“操戈入室”。宋叶適《题端信师帖》:“淳熙初,都下禅讲尚多宿旧名人,师年少,操矛入室,援据古今,中其机要,咸相顾叹骇曰:‘信书厨,不可与争也!’”连动 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借对方自相矛盾的

  • 离鸾别鹤

    源见“离鸾别凤”、“别鹤操”。比喻分离的配偶。林学衡《秋夜琴声曲》:“凤尾桐音清且圆,离鸾别鹤情难捐。”【词语离鸾别鹤】  成语:离鸾别鹤汉语大词典:离鸾别鹤

  • 继火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人杀其大子御寇,孙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齐侯使敬仲为卿,辞……使为工正。饮桓公酒,乐。公曰:‘以火继之。’对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陈国人杀死了太子御寇,陈公子

  • 绣衣持斧

    汉武帝时,在泰山、琅玡等郡发生了百姓聚众造反等事件,地方官府缉捕镇压不力。汉武帝派遣暴胜之等人,以直指使者身分穿上锦绣官袍,手执利斧,率兵镇压。“直指”意为处事公正,不循私情;“绣衣”表示朝廷派遣的尊

  • 人琴恸

    同“人琴俱亡”。夏仁虎《新水令.戊子首夏七十五岁生日感怀》套曲:“匆匆,有多少人琴恸?疏慵,更谁联听雨踪?”

  • 海翁狎鸟

    同“海上鸥盟”。清程先贞《还山春争》诗:“园客收蚕行作茧,海翁狎鸟坐忘机。”

  • 麈谈

    源见“麈尾清谈”。泛指闲谈高论。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词语麈谈】   汉语大词典:麈谈

  • 真金不镀

    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须装饰或靠别人吹捧的。唐李绅《答章孝标》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词语真金不镀】  成语:真金不镀汉语大词典:真金不镀

  • 孟嘉狂醉

    源见“孟嘉落帽”。指文人雅士宴饮的洒脱之态。宋晁补之《忆秦娥.和留守赵无愧送别》词:“黄菊虽残堪泛蚁,乍寒犹有重阳味。应相记,坐中少个,孟嘉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