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旨相公

三旨相公

此典为王珪身为宰相,庸碌无为,上朝退朝,惟诵圣旨事。王珪(1019-1085年),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仁宗时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执政),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自执政至宰相共六年,无所建树,惟倡导阿谀顺从之风。他本人上朝退朝,惟诵圣旨。上朝时,将各种奏章上呈,说“取圣旨,请皇上裁决”;待神宗批复后,说“领圣旨”;下朝后又对呈递奏章的人说“已得圣旨”。自己不提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决定,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因此,人们讥讽他为“三旨相公”。

【出典】:

宋史》卷312《王珪传》10242、10243页:“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然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十为衍字),无所建明,率道(通“导”)谀将顺。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

【例句】:

清·李晖吉、徐讚《龙文鞭影》2集上卷:“四如给事,三旨相公。”注:“唐(宋)王珪为相,一无建白。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时称为‘三旨宰相’。”(四如给事,指宋给事李邺,使金还,云:“金人上马如龙,步行如虎,渡山如獭,登城如猿。”时人号为“四如给事”。)


偏正 原嘲讽徒拥高位而无能的宰相。后指只能上传下达碌碌无为,而居要职的人。《宋史·王珪传》:“自执政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当时目为~。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贬义。用于窃据要职的庸才。→庸庸碌碌↔出类拔萃


【词语三旨相公】  成语:三旨相公汉语词典:三旨相公

猜你喜欢

  • 委裘

    《吕氏春秋.察贤》:“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陈奇猷校释:“谓尧之时,天下无事,尧之仪表,乃委曲其衣裘,消闲自得。古者长衣,有事则振衣而起,无事则

  • 辍舂

    汉贾谊《新书.春秋》载:古人舂筑时,以歌相和,以杵声相送,用以自劝。里中有丧,则舂筑者不相杵。后因以“辍舂”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南朝 梁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词语辍舂

  • 剑三千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庄子.说剑》篇中说:赵文王喜爱剑术,故门下养有能剑术的客人三千多名。后遂用为指喻朝廷武士之典。唐.杜甫《寄岳州贾

  • 曾经沧海难为水

    唐.元稹《离思》诗之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氏写的五首诗之一。开头两句比喻自己与妻韦氏之间的深厚情谊,似深沉的沧海和巫山神女所幻化的

  •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蛟龙:古代传说能发洪水的一种神龙。 蛟龙得到了云和雨,就要飞腾上天,不会呆在池中。 比喻英雄逢时,可以充分施展才能而不受制约。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 黄粱境

    源见“黄粱梦”。指美好的梦境。明汤显祖《牡丹亭.魂游》:“则为这断鼓零钟金字经,叩动俺黄粱境。”

  • 灌园卖药

    源见“仲子灌园”、“韩康卖药”。指逃名守操,避世隐居。清龚鼎孳《满江红.吊林和靖先生墓》词:“西禅东封何限事,灌园卖药生涯足。”

  • 司马称好

    《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有人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

  • 生财有道

    《礼记.大学》:“是故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原谓开发财源有办法。后也指敛钱发财很有办法。元.钱霖《哨遍》套曲:“干生受,生财有道,受用无由。”主谓 原指开发

  • 少年老成

    汉赵岐《三辅决录.韦康》:“韦元将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后因以“少年老成”称年纪虽轻,做事老成,有如阅历多的年长者。《警世通言.苏知县罗